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聚焦博鳌2022|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亟待融合 在CCER框架下完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2022-04-26 18:06:23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周怡廷北京报道

普惠金融是否不够绿色,而绿色金融不够普惠?

在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金融支持包容性”圆桌会议上,与会嘉宾围绕“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发展”和“数字化、绿色与公正转型”进行讨论。

在圆桌会议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指出,当下我国的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几乎没有交集,暴露出普惠金融不够绿色,绿色金融不够普惠的问题。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亟待融合,需要将绿色金融的标准要延伸到小微企业、农业和消费活动中的绿色化识别;中小企业农户绿色信息的披露需要完善;针对小微农户消费的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创新;最后激励机制要融合。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表示,北京绿色交易所希望通过依托碳市场,通过林业碳汇开发交易,探索生态补偿的创新途径,推动建立起城市补偿农村、工业补偿农业、高排放者补贴低排放者的市场机制。绿交所将在CCER(国家核实的自愿减排量)框架下,进一步完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

绿色金融标准要延伸到小微企业

马骏指出,当下我国的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几乎没有交集,暴露出普惠金融不够绿色,绿色金融不够普惠的一大问题。

中国普惠贷款余额约占银行贷款余额的13%,绿色信贷余额则占比为10%左右。在马骏看来,二者占比皆较为可观,却基本没有交集。原因在于,一般此类项目由大银行交给大企业执行,做中小企业农户贷款的小银行绿色信贷比重很低,有的仅占比1%左右,因此这些项目几乎不涉及小银行和中小企业。

未来该如何将普惠金融与绿色融合进行融合?马骏认为,首先,绿色金融的标准要延伸到小微企业、农业和消费活动中的绿色化识别。如今还未精准识别,无法清楚分辨哪些属于“绿色”。缺少标准化,就不可能对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的业务中给出明确的界定,由此也难以为中小银行提供较为优惠的贷款。

其次,中小企业农户绿色信息的披露需要完善。当下,信息披露基本是空白,一般的财务数字披露都很困难,成本也极高,而在农业中其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信息披露的问题需要在制定过程中加以解决,同时要有更多数字化技术来解决披露的成本问题。

再次,针对小微农户消费的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创新。过去大项目的绿色金融产品,不一定适用于小微企业和农户,例如推广一些已做到的却未推广的,或是碳汇作为质押的贷款,通过绿色供应链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最后,激励机制要融合。普惠与非激励机制,再贷款、担保、贴息,对不良率容忍度的调整等,绿色也有很多激励机制,但是这二者不融合。在未来,若小微绿色、农业绿色能够同时享受两类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它们更快发展。

依托碳市场探索生态补偿新途径

去年以来,北京绿色交易所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如何通过交易市场的机制,统筹解决减排与减贫两大挑战,既对扶贫至关重要,对气候变化也不可或缺。

王乃祥表示,北京绿色交易所希望通过依托碳市场,通过林业碳汇开发交易,探索生态补偿的创新途径,推动建立起城市补偿农村、工业补偿农业、高排放者补贴低排放者的市场机制。

据介绍,2009年在财政部和亚行支持下,北京绿色交易所开发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且基于此标准开发了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林碳汇项目,并顺利完成交易。交易所还继续承担了亚行北京市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研究的项目。

此前国家林草局调研了绿交所,讨论通过碳市场扩大林业碳汇交易的有效途径。接下来,北京绿交所会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的领导下,针对重点问题,在CCER(国家核实的自愿减排量)框架下,进一步完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为践行金融支持包容性发展不断努力。

王乃祥进一步表示,北京绿色交易所近期还在跟进相关工作。绿交所受有关机构的委托,正在开发建设气候投融资方面的课题,主要围绕开发建设气候融资加速平台项目展开,现已进入到较好的阶段。

其次,为更好地向中小企业绿色项目融资提供服务,绿交所已开发与CCER(国家核实的自愿减排量)挂钩的碳资产支持工具,并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发了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的服务。

最后,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指导下,组织专家团队起草北京市绿色融资的企业和项目认定评价办法,为建设北京绿色项目库做好技术准备。今后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金融化、生态化和数字化。

标签: 激励机制 小微企业 信息披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