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快资讯丨要占GDP15%!广州发起海洋总动员2022-08-24 20:04:00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广州报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广州,正发起新一轮的兴海征途。

8月24日,《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力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涉海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南海综合开发先行区、海洋产业集群高地和海岸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活跃、海洋城市文化特色彰显、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记者梳理发现,相比较“十三五”时期,此次《规划》尤其突出“科技创新”,并将“全力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列为广州海洋经济“十四五”时期首要重点任务。今年6月发布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中,南沙就被特别赋予了“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而此次《规划》则在空间布局中进一步明确构建“以南沙区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核”。可以看到,海洋科技创新正成为广州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资料图】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处长刘芳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广州下一步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抢抓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机遇,重点聚焦深海等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一批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重大突破,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高地。她还透露,广州市发改委将会同市、区有关部门,重点做好高水平规划建设南沙科学城、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三方面工作。

全力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规划》提出,集聚国家面向南海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加快与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到2025年,实现广州新增涉海行业或部门类实验室2家,新增涉海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50家,涉海有效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此次《规划》在内容上的重要突破之一,就是突出强调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广州的涉海科研院所布局比较多,有利于充分发挥海洋科研机构的优势,促进涉海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产业发展”。

以南沙为例,作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均已入驻南沙。刘芳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广州将加快推动《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协调推动中科院在穗资源向明珠科学院集聚,推动更多大院大所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向南沙科学城集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中试和应用推广基地,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携手创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目前,以南沙科学城为重要载体,已形成了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广州)为龙头、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体系,并引进了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多个项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表示,南沙正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南沙的海洋科创集聚效应正逐渐显现。今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以下简称“滨海研究院”)。作为牵头组建滨海研究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海洋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院长孙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广州市场经济发达,人才聚拢优势明显,也拥有科研成果的展示和应用窗口,高水平科研机构集聚”,因此,“无论是前沿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型研究都有良好的开展条件”。

如何吸引更多像孙军这样的海洋科学家参与广州海洋经济的发展?刘芳芳认为,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沿途下蛋”转化机制,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所有权试点,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力争15%

正如孙军所言,广州发力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一在于活跃的市场经济、发达的海洋产业。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32.8亿元稳步增加到2020年的3146.1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2.6%。根据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南财智库、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广州在经贸产业活力这一指标上位列全球第二梯队,优势明显。

《规划》提出,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GOP)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重点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海洋支柱产业形成新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现代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新材料等潜力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王建军认为,广州实现GOP占比提升的新增潜力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海洋交通运输,广州的集装箱航线、货运吞吐量等一直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随着南沙港的扩建和泊位的新增,海洋交通运输还将迎来增量;

二是海工装备,广州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当前广船国际龙穴船厂、中船黄埔文冲船厂等大型企业也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海洋牧场成套装备、风电安装平台、沉管运输安装船、工业级无人船等产品有较大市场潜力,料将带动区域内海工装备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

三是海洋公共服务、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在广州都是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朝阳产业,也将在“十四五”时期迎来快速发展。

《规划》提出,构建“一带双核多集群”空间布局方案,打造沿江滨海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串联以海珠区、黄埔区为中心的海洋高端服务核和以南沙区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核,重点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等特色海洋产业集群。

对比“十三五”时期提出的“一核引领、四区互动”,此次《规划》的产业空间布局涉及范围更广、更全面。王建军认为,新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原先广州的沿海区域向全市域转变,“因为实际上各区都有涉海企业和机构的分布,这体现了全域覆盖、全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

标签: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