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世界微动态丨21H院长对话第4期|医美界“茅台”胶原蛋白,功能护肤细分赛道新风口?2022-08-25 19:05:09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 师梦娇 北京报道“‘十四五’规划中将生物学工程领域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生物医用材料是其中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天然材料,尤其是胶原蛋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近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举办的《“21H院长对话”第4期:医美界“茅台”胶原蛋白,功能护肤细分赛道新风口?》活动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委员会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生物材料分会主任委员周长忍指出。

事实上,胶原蛋白被称为医美界的“茅台”,也一直备受市场及资本关注。如手握可复美等网红产品、背靠西北大学的重组胶原蛋白企业巨子生物已赴港递交IPO申请,拟主板挂牌上市。巨子生物近3年收入37亿元,毛利率更是高达87.2%,被业界誉为“超强印钞机”;而背靠暨南大学的暨源生物推出的多款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也在市场上斩获颇丰。

为了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国家相关标准、监管办法等也相继出台。如今年8月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重组胶原蛋白》(YY/T 1849-2022),规定了重组胶原蛋白的质量控制要求、检测指标及其检测方法等,适用于作为医疗器械原材料的重组胶原蛋白的质量控制。这是国家首次针对重组胶原蛋白在医药领域出台的行业标准。2021-2022年,国家药监局先后颁布三项行业标准及政策,分别对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产品监督管理及质量控制等作出规范要求。


(相关资料图)

在周长忍看来,无论是市场、资本还是相关管理部门,均看好胶原蛋白,尤其是重组胶原蛋白的产业前景,但如要站上“塔顶”,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其氨基酸序列与结构功能等,并挖掘皮肤及其它组织的不同需要,将不同亚型的重组胶原蛋白的功能特性和人体组织修复与再生等临床应用需求进行匹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应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及成果转化。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报,2027年胶原蛋白在医美中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7亿元。庞大的市场吸引着众多企业入局。广东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思美润/暨源生物首席科学家、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黄亚东表示,“胶原蛋白赛道未来的竞争可能就是头部企业的竞争,只有拥有完整产业链、品牌销售渠道和强大研发能力的企业,才能成为行业领军者。”

周长忍认为,在重组胶原蛋白赛道风起云涌之下,研发成为通往顶峰的必经之路。

医美界“茅台”

胶原蛋白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医用材料,其相关应用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周长忍介绍,胶原蛋白是人体细胞与组织重要的组成成份,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具有防止血栓、保存血管壁弹性、提高韧带及软骨的润滑、减轻关节僵硬等作用,其在治疗真皮缺陷或损伤、美容整形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医疗作用。

“目前临床用到的胶原蛋白大部分源自动物,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属于天然材料,人体对其的排斥性相对比较小,应用也较为广泛。”周长忍介绍称。

值得注意的是,动物组织提取的胶原蛋白存在病毒交叉感染风险和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等安全性隐患,限制了其在医疗上的应用。随着合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采用微生物发酵方法可实现人源化胶原蛋白的工业化生产,为医学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类更安全的生物材料,因此,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研发逐渐取代动物源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最大的优点是和人体的相容性更好。”周长忍称。

黄亚东也指出,人体胶原蛋白有28种亚型,但采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理论上可以制备出任何一种亚型的重组胶原蛋白,这是传统提取法制备动物源性胶原蛋白无法做到的。同时重组胶原蛋白具有纯度高、亲水性好、免疫原性低等优势,其应用降低了在医疗器械使用上的风险。

早在2009年,第一款胶原蛋白医疗填充剂就进入了中国消费市场,截至目前,获注册的胶原蛋白医疗器械产品就有272个。“胶原蛋白目前在医疗上的主要应用有创面的修复、注射填充、止血、非承力软硬组织的缺损修复再生、体表低张力区域的缝合等,未来在人工血管、骨修复、青光眼引流管材料、脑膜修复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也值得期待。”周长忍表示。

广州抗癌协会第四届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胡云峰表示,皮肤老化对应胶原蛋白的流失,将胶原蛋白注射到凹陷性皮肤缺损后,不仅可起到支撑填充作用,还能诱导受术者自身组织重建,与周围正常皮肤共同协同实现局部矫形作用,填充效果更自然。

胡云峰指出,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不少胶原蛋白产品,在美妆护肤领域,胶原蛋白面膜和胶原蛋白冻干粉都具有补水保湿、抗皱嫩肤以及屏障修复等作用;而在医美领域,胶原蛋白填充剂和美塑类产品等都能通过注射方式可取得局部凹陷填充、诱导皮肤自身修复与再生、进而改善皮肤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黄亚东指出,由于重组胶原蛋白研发涉及到分子改造等问题,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出台政策和法规保证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产品的合规性同步。今年8月1日,YY/T 1849-2022《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标准正式实施,这是国家首次针对重组胶原蛋白在医药领域出台的行业标准。

对于这一行业标准,作为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标准委员会成员,周长忍指出,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关注胶原蛋白产品的应用。例如2021年3月1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发布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指导原则的通告》,仅仅过了一个月,2021年4月1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重组胶原蛋白类医疗产品分类界定原则》,规定重组胶原蛋白类产品的管理类别应当不低于第二类(医疗器械)。

加上今年8月新发的行业标准,周长忍认为,这三个文件为重组胶原蛋白相关的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越来越规范的监管之下,我相信重组胶原蛋白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会更标准,应用领域也会越来越广泛。”

站上新风口?

胶原蛋白相关行业标准的确立,使行业朝着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或将站上新的风口。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的研报,2027年胶原蛋白在医美中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7亿元,2022-2027年复合增速为21.7%(注射类医美市场CAGR为18.7%)。2017年重组胶原蛋白渗透率仅为15.9%,而2021年达到37.7%,增长21.8pct。预计2027年重组胶原蛋白渗透率达到62.3%。为此,在黄亚东看来,胶原蛋白这一功能护肤的细分赛道被称为医美界的“茅台”是实至名归。

巨大的市场规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角逐者。数据显示,2021年起,我国新增胶原蛋白相关企业79家。截至今年8月,又新增10多家胶原蛋白相关企业。

周长忍介绍,目前国内胶原蛋白市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动物源性胶原蛋白,例如创尔生物;另一类为重组胶原蛋白,例如南方的暨源生物,北方的巨子生物,这两家企业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核心团队均为学院派出身,产学研合作开发,在技术研发各有优势。而在生产方面,暨源生物覆盖了从原料端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巨子生物也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与此同时,两家企业都拥有各自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而不同点在于,巨子生物在西安,研发依托西北大学,暨源生物在广州,研发依托暨南大学,呈现出南北“双雄”割据局面。

黄亚东进一步介绍称,从2012年开始,暨源生物就开始了重组胶原蛋白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开发。目前已成功开发了多种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系列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并实现了规模化量产,该研发项目已分别列入2020年度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和2021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绿色生物制造”重大专项。

另据介绍,暨源生物所开发的重组人源化Ⅲ型胶原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选取片段长,包含活性基团更多,无氨基酸突变及纯化标签,氨基酸序列与人胶原蛋白一致,安全性更高,同时在翻译后修饰方面,羟脯氨酸占比高,结构更接近天然人胶原蛋白。

今年6月,暨源生物旗下偏向医美术后修复的思美润品牌举行了品牌战略升级会,并宣布了一系列新品发布上市计划,据黄亚东介绍,目前思美润已推出的械字号产品包括重组人源化Ⅲ型胶原蛋白冻干复配型敷料、液体敷料及贴敷料三款新品,专用于医美修复。在未来也计划推出重组人源化Ⅲ型胶原蛋白的植入填充剂、水光针等III类器械以及其它类别的多款II类皮肤外用敷料(如溶液型/凝胶型/软膏型/喷雾型)等产品。并且在时机成熟时,暨源生物及思美润品牌也将走向资本市场。

事实上,医美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根据沙利文数据,我国医美服务行业规模2015年至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5%。是国内少有的维持两位数年均复合增长率的潜力赛道。另据Euromonitor预测,2021-2024年,在大消费领域,医美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20%,是增速最快的子行业。

庞大的市场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企业进驻,也进一步催化了产、学、研等方面深度结合。

周长忍认为,在重组胶原蛋白赛道风起云涌之下,研发成为通往顶峰的必经之路。

黄亚东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中国医疗大健康领域的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相对较少,前期庞大的科研投入和人才需求对很多企业来说负担较重,包括巨子生物、暨源生物等背靠大学开展合作研发和实现成果转化也成了很多企业选择的路径,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节约经费,这样的路径同时也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可谓是一条可行之路。

黄亚东指出,目前暨源生物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把前期基础性研究依托高校进行,而工程技术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的工作由企业来完成,从而形成人才梯队互补,产业链条清晰,建成了非常通顺的协作机制。在国家层面,从科技部到教育部都鼓励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希望借此实现学校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可谓是高校和企业的“双赢”。

对于上述校企合作模式,胡云峰也表示认同:“这条路径实际上是一条‘双向奔赴’之路,一方面科技成果完成了从书本到产业的落地,另一方面,这些新成果不断活跃市场,也能更多造福患者和爱美人士。”

重组胶原蛋白作为新风口,机遇不断,挑战也相应存在。除了逐渐收紧的监管政策,黄亚东也表示:“合成生物学是人类生产工业品的新手段,在巨大的机遇面前,也要正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尤其是涉及分子改造潜在的安全风险值得关注。鉴于人体不同亚型胶原蛋白存在着组织分布特异性,因此在产品开发与临床应用方面应考虑到这一点。此外,胶原蛋白基因表达后羟化修饰(如脯氨酸羟基化等)以及规模化制备具有三螺旋结构、高性能的重组人胶原蛋白仍是未来需面临的技术挑战。

标签: 胶原蛋白 医疗器械 行业标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