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当前热议!书评丨让心灵平静下来2022-08-27 06:47:20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相关资料图)

文 / 郑磊

亚当·斯密以现代经济学鼻祖的身份为大众所知。但事实上,他首先是一位哲学思想家,再是一位经济学家。他的两部著名著作《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延申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市场经济,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不理解斯密的出发点,会对他的经济学思想产生歧义。近年来,学术界加强了对斯密前一部著作的研究,并对《经济情操论》《回归亚当斯密古典传统》《亚当斯密论美好生活》等专著和论文进行了梳理分析。

《亚当斯密论美好生活》的作者摘录了斯密两部著作中有关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分析和论述,以30多个短小篇章展示了斯密构建的良好生活框架,纠正了世人对斯密思想的误读,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达致幸福生活的道路。

作者首先从斯密对人性的认识入手,指出自利不是自私自利,自利的前提是遵守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社会公认的道德伦理规范。斯密认可每个人可以比他人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利益,也指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可能(且时常)是不道德的。

他提出,关心他人其实也是人的天性一部分,而且是为他人付出。这里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同感共情,人与人之间互相表达善意关切,这是人类的特性,具有被动发生的特点。此外,我们也应该主动地将善意变成善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斯密提出我们应该以公正的姿态,同时尊重自我和他人的合理诉求。这不仅是一句道德说教,他认为能否在可能彼此冲突的利益关切中找到平衡点,正是我们能否过上良好生活的关键所在。

所谓良好生活,在现代场景下,绝不只是物质欲望的满足。斯密认为人们最想得到的是他人的关注,就是被人发现,被人关注,被人报以同情、满意与赞许。人们的很多行为,比如积累财富、提升地位,无不为此。从这个角度,斯密肯定了商业的价值,即其具有改善穷人处境和为穷人带来尊严的能力。但是,商业活动只能满足我们的一部分需求和欲望。举个例子,暴发户未必会获得人们的尊重,财富只是提升社会地位的一个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很多人在富裕之后追求更高的心理满足,比如从事支持教育或慈善事业,这样做能够提升他们在物质之外的幸福感。至此,作者已经解释清楚了人们追求良好生活的基本心理。

作者接下来用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讨论了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良好生活。首先是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斯密认为我们真正而充实的欢愉不是虚荣与优越感带来的,因为它们很少与内心的全然平静结伴登场。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的“不幸福感源自对自身匮乏之物的高估,和对自身所有之物的低估”。尽管我们快乐来自他人的关注,但是一旦意识到“他人的注意”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仍然会感到苦恼失落,所以,我们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灵。斯密确实注意到“通过社会分工实现的经济增长一定会带来社会成本”。客观地讲,劳动分工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也造成了精神上的严重创伤。这虽是市场经济不足之处,但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斯密说:“幸福源自平静和愉悦。”而作者提纲挈领地总结为:“如果想要幸福,必须首先与自己和解。”任何形式的忙碌都不是通往快乐幸福的关键,在斯密看来,忙碌正是幸福的反义词。作者指出人们之所以操劳,只是因为把操劳当成了幸福的前提。斯密认为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得到某个东西,而在于成为某种人,在于学会自处和知足。人们善待自己的最佳做法是找到一种兼具平静与愉悦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这就是斯密所说的良好的生活。

人是焦虑的动物,我们应当利用起一切可用的资源,平复心中的不安。用诸如友谊、适当的休闲娱乐等,克制个人的憎恨愤怒,培育爱与感恩之心。爱与希望被爱是快乐的两大主要源泉。善行和为公平正义而起的义愤是广义的爱的行动,将受到民众和社会舆论普遍赞扬。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尊重,得到人生的价值和快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趋利(保持善行与公正行为)避害(避免做为人不齿或憎恨的行为)。为了过上良好生活,我们应该学会关注与爱,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人证明我们是爱他们的,并且从中获得被爱的回报。

斯密的美好生活哲学正是通过解剖人性弱点,指出我们应该寻求心灵的平静,通过爱与被爱这个循环,在商业提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之外,寻求提升我们精神生活质量的快乐。

标签: 亚当斯密 社会生活 心灵平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