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当前关注:专访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黄志海:加快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互联互通2022-09-09 18:48:29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郭晓洁 广州报道

自纳入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城市以来,广州市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不断培育发展具有广州特色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截至2022年上半年,广州市全市绿色贷款余额7174亿元,居广东省首位,同比增速47.85%;广州市全市绿色贷款余额五年增长2.4倍,占广东省的36.8%。


(资料图片)

在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下,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广州绿金协会”)于2020年12月成立,一直致力于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圈和开放服务平台。广州绿金协会秘书长黄志海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目前,广州市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已初步构建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维度产品体系。

如何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赋能绿色产业结构转型并实现高质量发展?黄志海表示,下一阶段,应更聚焦建立健全碳账户体系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广州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活跃

2017年6月,广州市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城市。近几年来,广州积极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组织机构、产品创新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广州绿金协会秘书长黄志海表示,在与广州市各金融机构深度调研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广州市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相当活跃,积极性非常高。

黄志海表示,在绿色金融机构设置上,银行金融机构已设立了一批绿色分行和支行,并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和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国有大行、广州农商银行等地方银行均设立了绿色金融特色分行,而建设银行更是率先设立了全国首家气候支行。

此外,行业正围绕碳市场、绿色供应链、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和生态农业等领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开展企业碳账户、“绿色租融保”“绿色e销通”、碳排放权抵押、林权抵押、环境权益抵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融资等绿色金融业务。

黄志海表示,在发行绿色债券方面,广州市各主要与能源相关的企业也在金融机构的协同下,创新通过绿色债券等工具,陆续获得融资,创新推出多个“首单”。如发行“三绿”“三标”和再生纸、光伏行业等一批全国首单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首批碳中和债等。

据披露,截至2022年上半年,广州地区累计发行各类人民币绿色债券约1076.45亿元、美元绿色债券11.4亿元。

而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保险行业在近几年亦积极推出创新产品。如保险机构创新开展“绿色产品食安心责任保险”、“绿色农保+”、“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心追溯保险”、“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险”以及全国首创“药品置换责任保险”等新型绿色保险产品、全国首单采用保险标的价格直接挂钩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保险+期货+信贷”金融产品。

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广州绿金协会在2021年底,征集评选出了30个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该批案例是广州市自2017年6月获批成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的首批绿色金融创新案例。

据悉,该批创新案例的实施机构包括政府相关金融监管部门、银行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绿色实体企业、服务中介等机构,创新案例涉及绿色金融积极支持绿色企业低碳转型、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升级、绿色新能源、绿色生态农业、绿色建筑等方面发展,多维度多角度展示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果,为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有力地促进广州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黄志海表示,为继续鼓励金融机构聚焦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今年广州绿金协会将继续举行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并将重点关注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低碳转型债券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以及实际二氧化碳减排等环境效益。

健全的碳账户体系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加快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则是行业下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此前,广州市正式上线企业碳账户,并发布了国内首份标准化碳信用报告,在推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迈进了一步。

黄志海认为,设立碳账户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这有助于提高市民绿色低碳意识。通过碳账户记录个人和企业的碳足迹,以可计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体现相应权益。通过设立碳账户来激励减排,从而引导全社会增强绿色低碳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供精准高效的绿色金融服务。以碳账户为载体,可以对个人生活、企业生产场景进行减排核算,有效分析行为绿度,针对性提供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悉,近期上线的广州版企业碳账户,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包含数据采集、核算、评价贴标、产融对接等环节。其中,广州市工信局、广州供电局开发了“穗碳计算器”小程序,构建“穗碳”大数据平台,通过统计企业电力、热力、油品、煤炭、天然气等能源消耗量和经营情况,并基于国家和省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指南,核算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可信数据管理。

作为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广州赛宝认证中心研发了企业碳排放评价指南,对比企业所在行业基准值将企业评价贴标为A、B、C、D、E五个等级,衡量企业碳排放表现,并对企业的碳排放信息实施第三方核查,确保数据准确、评级合理。

此外,广州市引入征信机构创新编制全国首份标准化碳信用报告,鼓励金融机构依据企业碳信用报告开展产融对接,也将为金融机构全面评估企业“绿色资信状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目前,花都区已为超500家企业试点开通碳账户,约170家企业完成近两年碳排放情况评级贴标,6家银行机构在“穗碳”平台绿色金融专区上线绿色金融产品,共为相关企业授信约15亿元,为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黄志海表示,广州版企业碳账户和碳信用报告的成功上线,是绿色标准评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亦是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有益探索,有利于破解银企之间碳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大数据平台设施建设,将为金融机构更精准地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加快推动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互联互通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除了需要继续在政策法规体系进行统一建设外,绿色金融标准的互联互通也尤为重要。”黄志海表示,目前,国家已出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而人民银行亦明确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对银行机构提出了考核要求,但鉴于绿色金融涉及范围广,涉及金融机构类型众多,主管部门面广,而未来主管部门之间还有待形成合力。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尚有待于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来指导绿色金融发展,以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黄志海还指出,绿色产业涉及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等领域,每个领域涉及的标准不一,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范围。鉴于目前还没形成各绿色产业价值评估、交易、风险处置等标准化流程,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较为集中地投向于光伏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绿色基建等容易认“绿”的领域。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机构投资者也不容易找到具有发展潜力绿色资产。

此外,作为发展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构建仍需要监管、机构、学界、各社会组织的共同合力。

黄志海表示,日前,广州市绿金协会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行业协会绿色金融专家库,专家来自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财务公司、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绿色行业组织、绿色服务机构、绿色产业企业等。未来,协会将充分利用专家智力资源,广泛汲取社会智慧,聚焦“双碳”实施路径,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咨询和建议,并建设绿色金融标准和评估体系。

标签: 金融机构 金融基础 设施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