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当前讯息:首席气候官丨专访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黄方红:以技术创新支撑“双碳”目标 AIoT赋能智慧低碳城市建设2022-09-29 08:44:23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智能物联、大数据技术的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协同发展新引擎。在“双碳”大背景下,绿色低碳与智慧城市的融合越来越深入。

作为智能物联AIoT企业,海康威视致力于以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服务于千行百业,从事的领域从综合安防拓展到数字化企业、智慧行业和城市。从2018年开始,海康威视连续四年不断推出ESG报告,并在2021年报告中的城市管理环节提出,要赋能生态建设、减污降碳等城市应用场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资料图片)

智能物联、大数据将如何帮助“双碳”和智慧城市融合?海康威视将如何助力城市生态建设和低碳转型?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黄方红。黄方红表示,科技创新是海康威视赋能生态建设、减污降碳等城市应用场景的主要手段。目前,海康威视将智能物联、大数据等技术与解决方案,以及在不同行业的经验,一并融入智慧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覆盖了大气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固体废物防治等诸多领域,助力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的目标。

黄方红。资料图

智能物联、大数据等赋能智慧低碳城市建设

《21世纪》:在2021年ESG报告中,海康威视表示要赋能生态建设、减污降碳等城市应用场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到目前为止,都有哪些进展?未来如何助力城市生态建设和低碳转型?

黄方红:科技创新是海康威视赋能生态建设、减污降碳等城市应用场景的主要手段。目前,海康威视将智能物联、大数据等技术与解决方案,以及在不同行业的经验,一并融入智慧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覆盖了大气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固体废物防治等诸多领域,助力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的目标。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面对污染源繁杂、监管盲区较大、监管效率不高、违规取证困难等问题,我们搭建的大气环境监测与监管系统解决方案,可以在众多领域起到大气环境监测与监管的作用,比如空气质量监测、秸秆露天焚烧、黑烟车监测、工地扬尘监管等,助力大气环境的持续改善。我们已经为河北省、山东省和吉林省等多个地市的排放源监管工作提供了智能监测等服务。

如今,河流、湖泊、水库水质管理问题备受关注。以往的水质监测多采用传统化学试剂的方式,存在建设和运维成本高、数据实时性差、二次污染等局限性。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推出了高光谱水质多参数监测仪,集成高光谱、人工智能、液位雷达、视频感知等技术,可以秒级采集多项水质数据,用于天然水体的光学辐照度特征和富营养化趋势监测,并实现对异常状况及时报警。

今后我们将探索更多多维感知的技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为城市生态建设和低碳转型提供更全面的物联感知能力。例如,我们正在探索的量子激光技术对城市污染物快速扫描,高光谱傅里叶变换、气云成像等技术对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等。

以技术创新支撑“双碳”目标

《21世纪》:对于海康威视来说,“双碳”目标意味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做了哪些发展战略上的调整和布局?

黄方红:对海康威视来说,“双碳”目标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我们将把技术创新作为“双碳”目标达成路途中的前行力量支撑。

海康威视是一家技术创新公司,我们的业务领域定位为智能物联AIoT。在“双碳”领域,AIoT的技术和产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21年,海康威视在众多细分技术领域都有积累和优势,我们的物联感知的能力,能将数字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有效提升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及管理水平,促进碳管理的数字化高效化,推动节能减污降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比如,海康威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能力,已经开发出了系列与碳中和有关的产品、平台和方案,它们除了用在海康外,还积极对外赋能,助力各行各业实现低碳发展。我们今年推出的“双碳大脑”,就可以辅助相关部门宏观决策,更有成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通过“碳地图、碳足迹、碳管理、碳中和”四大功能,即可透过大屏“智”理双碳,科学高效地实现“看碳、析碳、管碳、汇碳”。首先,它是一个能耗数据接入与监测系统,汇聚水、电、气、油等重要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区域、行业、企业的能耗使用情况。其次,也是一个“双碳”分析系统,通过构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的排放计算模型,让用户以碳视角进行“双碳”管理。最后,还是一个成效展示系统,结合各类指标数据、节能降碳数据,展示碳中和工作成效。希望通过“双碳大脑”,在服务用户方面发挥“参谋”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绿色环保作为海康采购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严格要求,并持续探索和强化整个供应链条上节能减排的举措,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智慧

《21世纪》:海康威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行动?

黄方红:这些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们通过与用户、公益合作伙伴合作开展了诸多的行动,守护的范围覆盖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珍稀植物,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希望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技术进步,能够在守护地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在技术、产品创新层面,我们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智慧,开发了野保相机、动物识别算法、动物监测应用等软硬件产品。比如,野保相机就是专门为保护野生动物而定制开发的,通过温度感应,近距离抓拍野生动物。我们开发的动物识别算法能够在实时视频画面中,自动识别并抓拍鸟类、大中型哺乳动物,并将结果上传给平台,为野生动物监测与保护提供支撑。

2020年海康威视对外发起“STAR公益伙伴计划”,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结成该计划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AI开放平台和萤石云,为更多公益组织、学术科研单位及其他非营利机构提供技术与产品支持、相关赋能培训等。

目前,“STAR公益伙伴计划”已助力多家公益组织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项目,包括缓解人熊冲突、穿山甲及其栖息地保护、长江江豚智能识别、上海东滩自然保护区鸟类监测与保护,以及非洲企鹅、犀牛、海龟等保护项目。

《21世纪》:在对保护动物的选择上,海康威视都有哪些考量?未来还有哪些计划?

黄方红:在项目的选择上,我们最主要的考量还是海康的技术能力能否相匹配,即科技能够真正为这些动物的保护带来价值。另外,海康目前保护的野生动物不完全是基于其是否珍稀,也会考虑到该物种所在地区对于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未来,海康威视会重点投入多维感知、AI识别、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用技术创新来更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智能监测。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携手更多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向广泛的公益领域拓展,如环境监测与保护、数字乡村、文物保护等,一起给社会带来更美好的改变。

《21世纪》:结合海康威视的经验,你认为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何开展与社会和环境需求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商业战略相吻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黄方红:对企业来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相比其他组织具备更多的技术创新与工程落地能力。不同企业所涉领域不同,各有所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开展相应的行动。同时,不同的企业还可以相互联合,强强互补,一起来协同解决问题。

商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项事关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事情上,企业的商业战略和社会需求其实是可以“双向奔赴”的。

就以海康来说,我们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一方面解决了社会问题、带来了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AIoT的技术和应用能力,为公司商业价值的实现带来助力。

我们相信,随着海康技术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我们还可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携手更多伙伴做更多的事情。

标签: 海康威视 生物多样性 技术创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