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当前要闻:上海大都市圈“1+8”共建全球城市区域,50万亿元经济体这么“圈”2022-10-10 15:49:54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许秋莲 上海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跨越2省1市,历时2年5个月,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下简称《规划》)于近日印发,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

《规划》明确,2025年上海大都市圈初步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框架,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此次《规划》的发布是一次空间规划体制的创新,对于其他大型城市群或经济区编制和实施跨区域的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有借鉴示范意义。”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冯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协调发展行动有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举全“圈”之力,推动区域内少数具有重大国家战略意义、优势明显的产业加快发展“顶天立地”。另一重点具有更基础更普遍的意义,就是圈内各级各类各主体,要携手优化都市圈的营商环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产业充分竞争。

对于此次《规划》的出台,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大都市圈在一定程度上,是为长三角全面一体化提供区域经验,从部分区域的协同发展推行至整个区域。未来还需观察各市政府对推动《规划》做出的落地指导。

“1+8”各有特色

都市圈九个城市各具特色、各有特点。

从规模上看,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的高收入经济体。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7742万人,GDP11.16万亿元。上海大都市圈以占长三角约 1/6 的陆域面积,承载了长三角 1/3的人口和约 1/2 的经济总量。在 2020 年长三角各城市 GDP、2019 年长三角各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都市圈在前 10 位城市中均占据 6 席,是长三角城市群功能集聚引领区。

根据《规划》,上海作为都市圈的引领城市,承载着周边城市的共同期待;苏州经济体量在都市圈内仅次于上海,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无锡是创新基础深厚的滨湖城市,近30家省部级研究机构环太湖布局;常州“小尖强”的民营制造氛围,“接地气”的创新模式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南通与上海一江之隔,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20 年 GDP 突破万亿元;宁波港通天下、书藏古今,是以港闻名的城市;湖州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也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嘉兴毗邻上海和杭州,是沪杭联动的重要节点,也是G60科创走廊从上海进入浙江的“第一站”;舟山在都市圈中,陆域面积最小,却拥有最大的蓝色国土。在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从独立发展到抱团发展,各城市均在筹划思考,希冀在都市圈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9市拥有水脉相依、河网密布的生态圈和文化同源、人缘相亲的文化圈。据悉,目前都市圈内水网密布,河湖水面率达14.1%,内河网密度达2.5公里/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从空间关联而言,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紧密流动、横向联动的功能圈,而非纯粹的通勤圈。上海周边城市与上海的商务出行量占该市总商务出行量基本都在10% 以上,尤其苏州、无锡更是高达20%以上。

但在轨道建设上,当前,上海大都市圈内服务跨区城际出行的轨道线网总里程为2070公里,与东京首都圈差距仍然较大,都市圈区县和乡镇的轨道覆盖率偏低。

对此,《规划》提出,提升网络覆盖,建构扁平化的轨道网络,到2050年,基本实现县级单元和乡镇轨道全覆盖。构建与全球城市功能体系相匹配的枢纽布局结构。促进高效互联,至2035 年,实现上海至近沪地区1小时可达,全球城市间90分钟可达;至2050年,实现都市圈全球城市间1小时可达、县级单元至上海市区90分钟可达,都市圈内同城互联。

此外,在功能分工上,上海大都市圈呈现了横向协作的特征。根据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数据,都市圈内企业总部——分支的关联数量突出,但跨市联系占比仅为5%。以城市跨企业联合申请的专利来衡量,九个城市在联合申请专利的分类上相对均衡,如上海制造——制造、制造——服务、服务——服务的专利联合申请量各占1/3。

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城市区域

此外,上海大都市圈的目标愿景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规划》明确,2025年上海大都市圈初步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框架,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届时经济规模将超过50万亿元。

从全球城市到全球城市区域,上海大都市圈该如何做?

在冯奎看来,全球城市区域自身是一个系统,是具有自身价值的公共平台,是新型的经济体。因此,每一个城市都要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全球城市区域系统,从中形成更精准的定位,获得更充足的发展动能。从各个城市来说,就迫切需要加强对大都市圈区域系统研究。

在上海大都市圈被提出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拥有不少跨越行政边界的都市圈,此次上海大都市圈与之前相比有何不同?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有利于各个中小型都市圈形成更精准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战略定位;有利于这些都市圈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交通及要素联系;有利于知识溢出,提升区域的创新活力等等。”冯奎认为,上海大都市圈与原有各个中型、小型的都市圈是融合与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冲击与替代。未来,这些都市圈,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组合联系,呈现出有机的复杂的空间形态。

《规划》提出,落实大都市圈内部同城化,并处理好与其他都市圈的关系。依托上海五大新城及近沪地区的发展建设,打造社会大都市圈的第一圈层。在上海大都市圈鼓励内部城市间的同城化发展,强调上海大都市圈与周边都市圈的联动。

曾刚表示,从体量上看,上海大都市圈总量远超现有都市圈。这九个城市间都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打破行政边界,促进城市间的协同,让整个区域对全球资本有更大的吸引力。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同城化可以使市场效益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方面,巩固强化两大现状优势行产业集群体系。在汽车制造行业加强关键技术突破,实现附加值提升。在沪杭走廊、杭州湾等现状主要汽车制造集群地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民营企业,实现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全产业链的供给体系;同时关注国际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调控汽车制造产业的用地新增。

那不同的城市拥有同样的产业是否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

“以汽车产业为例,有的城市生产汽车零部件,有的城市做汽车研发,还有些城市做汽车物流,从统计上都是汽车行业,但从细分领域来看,油车和电车就存在差异,零部件的差别就更大了。”曾刚认为这既是同质化的分工也是异质化的合作。

标签: 大都市圈 空间规划 协同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