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环球快报:港科大校长叶玉如答21记者:将积极参与“产学研1+计划”,促进校企合作发展创科2022-11-07 21:03:50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尹琛、实习生牟容葶 香港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今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措施发展创科。其中,针对科研成果商品转化难题,港府将设立100亿港元的“产学研1+计划”,明年开始以配对形式资助具有潜力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

11月7日,在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举行的业界交流活动上,港科大校长叶玉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港科大将积极参与“产学研1+计划”,并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叶玉如强调,“我们会和业界讨论,哪一些项目适合参与该计划,因为这些项目(的发展)需要业界的共同支持”。至于该校有多少研发团队可能进入前述计划,叶玉如则认为目前“言之尚早”。

这是叶玉如自10月19日履新以来,首次会见媒体。这次业界交流活动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主题,旨在通过展示科研成果,拓展校企合作。据港科大方面介绍,活动现场有数百名业界人士、投资者及企业等。记者观察到,以投资初创、创新科技等著称的慧科科创投资亦有高层出席。

港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学校近年来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过去十年,港科大与业界合作建立了超20个联合实验室,这类实验室多由企业(或其他联合研究单位)出资,学校教授团队主力负责研发。”郑光廷指出,在此背景下,相信“有很多项目可以做好准备,申请这个计划”。

香港基础科研实力雄厚已是不争的事实,以港科大为例,2021年的QS世界排名(学科分类)中,其材料科学位列世界第16位;电子电机工程位列是为第20位。但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一环,却面临不少挑战。

郑光廷致辞时表示,港科大的相关策略致力于架起大学研发与企业吸收(Company’s Absorptive Capacity, 即企业识别、吸收有价值的新技术,并将其商用的能力)之间的桥梁。

港科大截至2022年的最新数据显示,由该校学生、教职工或校友建立的初创企业约达1645家,其中包括9家独角兽企业(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科创企业)和7家上市公司。

郑光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港科大创校以来均以研究为主,未来将在保持科研优势的前提下,继续扩展创新创业、技术转移等。“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 他强调,“希望我们研发出来的技术,可以让业界更容易接受,降低业界(投资)的风险”。

郑光廷表示,为鼓励企业申请技术转移、将科研成果进行商业转化,学校或不会对企业提前征收专利费,“我们的想法是,这个技术最后做出了产品、产生了收入,企业才向学校付费”。

事实上,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一环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相互合作亦可发挥重要作用。叶玉如表示,香港以基础科研著称,拥有5间世界百强名校;而大湾区其他城市有多条成熟的产业链,相信彼此的合作“能产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

标签: 技术转移 积极参与 校企合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