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今日观点!跨域6000公里的长江邮局落成 科技助力 “共护一江水”行动2022-12-27 22:52:47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李明明 北京报道

从“共饮一江水”到“共护一江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长江沿岸生态保护。


(资料图)

近日,坐落在上海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的长江11号主题邮局正式落成,与青海唐古拉山镇的长江1号主题邮局首尾相连。

长江主题邮局具体是如何设计的?初衷是什么?科技如何助力?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以下简称“绿色江河”)会长杨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绿色江河规划了11个主题邮局,设置在长江流经中国的11个省份,长江1号在青海,长江2号在西藏,到重庆的长江5号、武汉的长江7号、上海的长江11号。现在已经建成的长江11号邮局位于长江入海口上海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1号邮局坐落在长江发源地青海唐古拉山镇,实现了首尾相连。

主题邮局成了解、保护长江的起点

据了解,等11个邮局全部建成以后,每个邮局都可以成为大家保护长江、了解长江的起点,影响更多人加入保护长江的队伍中来。

过去36年,绿色江河会长杨欣所做的事情几乎都与长江有关,他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座和第二座自然保护站,并持续在长江源等地开展科学考察,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而长江主题邮局的建成,是像“顺水推舟”一般,随着36年时间长河慢慢抵达的。

“1986年,我们这些年轻人耗时175天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长江漂流后,我的心和身体就留在了长江上。后来我们又发现冰川退缩、高原垃圾问题严重,绿色江河又建立起第二个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后来又有了解决垃圾问题的绿色驿站、保护烟瘴挂峡谷、保护斑头雁、注重科普的长江主题邮局等多个项目。”杨欣说。

一个长江主题邮局可以浓缩当地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生态文明等,杨欣介绍,比如11号邮局,内设12块屏幕(1个主屏+11个分屏)及操作台,人们可通过屏幕实时观测长江干流6300公里区域内数百处自然及生态景观画面,长江源和长江入海口的居民还可以进行视频连线,展开专题对话。

在海康威视的技术支持下,视频感知设备被安装在长江源斑头雁的栖息地,斑头雁嬉戏、孵化的画面,可以被长江11号邮局里的孩子们实时看到,还能够选取不同的角度去观赏,这种跨越空间的实时的体验感、亲近感无法被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代替。

在技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很多人无法通过这么丰富的画面、音视频去了解长江,认识长江流域的生灵、植被,系统地保护长江也就无从谈起,如今有了这些技术手段,“共护一江水”的行动,就能建立在越来越多人对长江的情感、共识之上。

科技助力斑头雁保护监测

科普是长江主题邮局目前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近距离实时看到数千公里以外的生物习性,各个长江主题邮局可以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文化的实时链接,据介绍,长江邮局是一个科普长江知识的载体,以长江环境变化和生态保护为话题,立足上海的11号邮局可以辐射到各个沿江城市,开展一系列多城联动的科普活动。

“比如,以长江邮局为载体开办‘长江自然大讲堂’,联动多个城市,进行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文化的实时呈现。联合相关部门开设保护长江的小讲师培训班,让孩子们可以作为小讲师在学校、社区进行长江保护知识的宣讲,影响更多人。开展一场首尾对话:借助长江1号和长江11号主题邮局视频设施,长江头和长江尾大屏幕视频连线,实现长江源居民与长江口居民进行专题对话。未来,还可以发起以长江为主题的艺术征集,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长江大保护的良好氛围等。”杨欣说。

杨欣介绍,绿色江河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此前了解发现,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之一,能8小时飞跃喜马拉雅,全球种群数量不到7万只,而那时每年沱沱河周边被捡走的斑头雁蛋就超过2000枚。经过一年大力宣传,并且在志愿者彻夜守护下,捡蛋的人没有了,绿色江河又开启调查斑头雁的种群数量、生活习性,做进一步的守护。

杨欣表示,斑头雁生性敏感,人类很难靠近,给实际调研考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高原严酷的环境下,起初志愿者都靠手持望远镜来观测,每2到3人一组布置几个调查点,根据事先确定的范围和鸟的飞行方向,同步清点斑头雁数量。有时为了记录斑头雁的细致影像,志愿者还要划船到湖上,披着伪装网,带着摄影设备等候,在恶劣的环境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但仍然会存在较多盲区。

“后来海康威视加入进来,结合我们实际监测保护的需求,协助我们在高海拔无人区建立起了数十个鸟类保护监测点。我记得安装时,工程师和志愿者们都在和时间赛跑,要在湖面融化前完成设备安装,实现设备图像的正常采集和传输。”杨欣说。

据了解,后来这些视频感知设备帮助志愿者们更详细地记录斑头雁的世界,甚至观察到了非常罕见的景象,比如斑头雁在断崖上筑巢,并拍摄到斑头雁孵化出壳的画面。

标签: 自然景观 唐古拉山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