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焦点速看:财智澳门|专访澳大公共卫生及医药管理学系主任项玉涛:加强公共教育,关注疫情下特殊群体心理健康2022-12-29 13:49:53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蔡依莹 澳门报道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的消息,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疫情的冲击对澳门整个社会及医疗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社区新冠病毒感染个案迅速攀升,特别是近期因新冠病毒感染出现发热等症状的求诊者明显增多。


(资料图)

作为澳门专家学者,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及医药管理学系主任项玉涛教授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迅速组建精神心理研究团队,对澳门最新的防疫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对消除恐慌、科学防护提出具体建议。

项玉涛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大市民不必过度焦虑,这(当前形势)只是防疫政策开放、社会恢复正常的必经阶段。

帮助不同群体缓解焦虑

南方财经:疫情下,患者、密接者、医护人员等不同群体对疫情的态度如何?

项玉涛:非常好的问题。我想在疫情不同阶段,不同人群面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比如2020年初的时候,当时疫情刚刚爆发,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各种特点。第一,这个病毒造成的感染非常严重,造成的死亡率相对比较高。第二,它的传播(速度)特别快,比当年的SARS还要快。第三,当时防护设备不到位,口罩脱销,特别是内地很多地方一线医护人员的各种防护设备不到位等等,大多是些负面的消息。而且当时知道这个病毒没有疫苗,没有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外加对新病毒和疫情特点非常不熟悉,导致了人们的恐慌。我想当时应该是各个人群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但受到影响比较大的是下面几方面人员:一线的医护人员,因为他们首当其冲会接触到这个病毒;感染的患者;患者的家属,就是所谓的密接。

南方财经:据了解,澳门社服机构会通过生命热线等方式帮助精神或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的人,那么该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缓解焦虑?

项玉涛:首先,我觉得这种情况和挑战之下,公共健康教育(Public education)比较重要。公共教育让市民知道疫情之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有或多或少的情绪或精神心理问题非常正常。因为人本身就有这种趋利避害的天性,遇到危险多多少少是要感到紧张的。

疫情发展到现在差不多两年多时间,总体而言,因为大家对疫情的了解比刚刚发生的时候要好得多,包括对于病毒还有疫情的特点,特别是感染之后的临床表现等等方面的了解。而且病毒株也在变化,目前是奥密克戎(Omicron),它发展到现在,总体来看和原始株相比,毒性是大幅减轻的,但传播力同时是大幅增加的。特别是近期,全球各地包括内地和澳门,感染奥密克戎的病例数在快速上升。我们听到的各种消息,包括官方消息,还有朋友之间的交流,总体来看症状是比较轻的,特别是重症和死亡率是很低的。大多数人的主要症状持续大概7至10天,基本上恢复还不错,这是目前的现状。

在疫情发展的现阶段,有心理状态波动的大多数人基本上经历的是轻度或中度的负面情绪,比如有时候可能有一点情绪低落,或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或是睡眠问题。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一定需要去看心理专家,建议通过和朋友们聊天、听音乐、运动等自我调整的手段进行缓解。

南方财经:现在已不再公布受感染者的行程轨迹,但焦虑不单是可以看得见的,而且还有看不见的,那么该怎么应对呢?

项玉涛:在前期,随着对疫情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大数据行程轨迹的监测,使得疫情相关数据的更新更加完善,大家可以更了解疫情发展。但现在,随着国家的防疫政策逐渐调整和放开,近期的感染人数会增加得比较快。目前来看,由于病毒毒性的快速减弱,绝大多数被感染的人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非常低。打过疫苗之后,绝大多数感染的人症状会比较轻,病程比较短,发展成重症住院,还有死亡的个案比较少,特别是和之前疫情刚爆发时相比,目前这种疫情变化引起的群体性恐慌概率应该会低许多。

重视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怀

南方财经:如果家里两位“主心骨”都感染了,其他家庭成员也会非常着急,那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

项玉涛:面对特殊群体,特别是小朋友,如果疫情比较严重,许多地方会暂时停课和停止现场教学。实际疫情爆发之后,在疫情中的青少年群体,特别是严格封控条件下,精神心理问题比较明显。我们团队也曾经做了许多工作,发表过学术文章,比如青少年的情绪低落、失眠,和互联网依赖等等的风险,跟疫情之前比都有明显的上升。这些精神心理问题都是疫情中,特别是在严格防控措施下出现的情况。

老人家实际是另外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人群,从疫情爆发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死亡率比较高,或者说最高的人群之一是老年人,因为他们的(基础健康)情况不太好,特别是经常合并严重的躯体疾病,比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疫情前他们平时还能按时就医,来维持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疫情爆发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中,如果家里有老人家,要特别注意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因为他们上网和看报纸之类的信息获取渠道比中青年要少许多。在这方面,我觉得可以多管齐下,例如可以告诉老人家,目前这个病毒的毒力大幅减轻,不是特别危险,让老人家们不要太过于焦虑和担心。如果发现老人家情绪不太好,比如突然间很焦虑,或者不爱说话了,又或者睡眠非常不好,同样可以从精神心理热线寻求帮助。

对老人院的老人家们来说,他们很大的社会支持来源是家人的探视。但由于封控规定,他们长期看不到家人有可能会容易产生焦虑,我觉得要把这事情跟他们讲清楚,告诉他们是为了减少被感染的风险,进而可以避免发生重症和住院的概率。同时要提醒他们需要尽快接种疫苗,因为现在疫苗真的是可以大幅降低各个人群的感染严重程度,包括老人家感染之后重症甚至住院的风险。具体做法方面,还是要尊重养老机构的政策。

目前总体来看,随着防控政策的放松,目前这个病毒毒力大幅下降,但同时传播性迅速增加之后,随着人群的普遍被感染,我想对于曾经发生感染人群的歧视,应该会逐渐好转。因为在早期,新冠的症状比较重,感染的人数比较少,很多传染病患者或多或少会有遭遇歧视的经历,但目前在许多城市,大部分人都有过感染史,所以我想歧视感染者的情况会大幅减少。而且目前随着对病毒和疫情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发现大多数人感染之后没有什么后遗症,而且痊愈之后意味着患者本身就有抗体了。不仅不会传染,而且痊愈之后一段时间内再感染新冠的风险也大幅降低。如果市民都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会大幅度降低负面歧视的概率。

政府有预案应对疫情

南方财经:感染高峰对于广大民众意味着什么?

项玉涛:高峰意味着感染人数和在人群中感染者的比例应该非常高,之后应该逐渐下降。虽然是广泛感染,但是应该尽量保持感染人数的上升曲线平缓。虽然当中发生重症和需要住院的人数比例低,但感染的绝对数字高仍会对医疗机构造成冲击,医疗机构包括现在许多医生和医护人员也被感染,可能会导致就医非常不方便。如果感染人数的曲线缓慢增加,缓慢降落,曲线很平稳,这种情况下需要住院和就医的数量在固定时间内不会特别高,有利于整个医疗机构较良好的运行。因为除了新冠患者之外,其他疾病的患者也需要去看医生,避免发生对医疗机构的冲击,就不会影响大多数人去就诊。

澳门居民可凭身份证认购抗原,政府也有派送“抗疫包”,所以不要因担心物资不足而恐慌。虽然这是一种心理反应,觉得准备好药物,去超市抢购食物,可以做到心里不慌。目前来看,澳门物资充足,民众要理性购物,不要着急囤药囤货,需要安慰民众够用就好。实际上,抢购是一种群体性焦虑的表现,就跟疫情早期去抢购、囤积消毒物品,后来发现没有必要,一个道理。所以这时候在物资供应方面保持信息透明特别重要,比如澳门政府会告诉居民每天有多少吨蔬菜、鲜肉供应等。

另外,除了加强自身防护,打疫苗是最重要的防护手段之一,可以减轻感染的风险,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大幅降低住院和重症的比例。如果得了新冠,但是没有高热高烧,就不需要吃退烧药,而且也并不是体温稍微高一点就需要吃药,一般是到38.5℃以上才需要吃药。再比如,退烧药如果长时间大剂量吃,可能会造成消化系统副作用。因为“是药三分毒”,基本上目前我们买的药都是对症缓解症状的,比如高烧时吃退烧药会降低体温,但实际上并没有直接抗病毒作用。

另外,充足的睡眠会让身体更好,基本上每天正常睡眠7至9小时就足够。有的人因为焦虑容易出现失眠。我觉得需要理性看待感染这件事,目前感染人数越来越多,但绝大多数人的症状都是一过性的,主要症状基本7至10天就能缓解,很多人不吃药也能好。

最近北方地区感染后发热的比较多。如果不是高热,很多人不吃退热药,三天左右基本上也可以退烧。而且也并不是感染者吃完退烧药,体温一定能够降下来。我在这里建议还是首先一定要打疫苗,因为打疫苗有抗体,能够降低风险,各种风险。另外,要注意防护,尽量压低感染的曲线,减少对医疗机构的冲击,如果感染的人数不太多,我相信需要药物的人也不会特别多。如果集中性发生感染,那肯定是需要大量的药物,这样就会导致医疗物资抢购。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南方财经:可否为我们普及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多喝水是否可以更好进行排毒?

项玉涛:水喝多了也会水中毒,应该适可而止。特别是有躯体疾病患者,比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喝太多水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肾功能。还有VC(维生素C)也是点到为止,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来说,我觉得通过食补更好,比如吃含VC多的瓜果蔬菜就可以。通过食补VC,比如橙子、西红柿更好,当然VC泡腾片也可以喝。VC是水溶性的,人体缺的时候会吸收,如果不缺,即使补了很多,也会被直接排掉。在家可以多做锻炼,比如瑜伽、八段锦等等。

另外,大家参与体育活动也比以前更积极,比如银河马拉松等社会性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很高,可以看出许多民众意识到,平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其次,冥想实际也是帮助我们提高精神心理状态的一种非常流行的解压方式。要鼓励民众通过多种方式,有效保障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心理健康,一起过更加健康的生活。

统筹:于晓娜

监制:施诗

记者:蔡依莹

编辑:和佳

设计:廖苑妮

实习记者:沈子昂 李孝仁曾思维 关燕婷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编辑: 张然 唐双艳 吴婉婕

海外商务合作: 黄子豪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标签: 南方财经 精神心理 医疗机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