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洞见湾区丨“工业上楼”加速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助推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快资讯2023-01-12 19:57:06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资料图】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钟鸣继去年11月提出为期五年的“工业上楼”建设供应计划后,1月10日,深圳又举行了“20+8”产业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厂房空间项目招商大会,不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向实之举。

“工业上楼”将传统扁平式厂房单层铺开的研发、办公、生产等环节聚拢到高层楼宇的垂直化空间形态中,该模式对制造业发展有诸多利好:首先,通过提升土地开发强度,缓解城市工业土地紧缺和低效利用的问题;其次,把分散的工业行为聚合起来,解决部分企业办公、研发和制造环节被迫分离的情况,促进产业链环节及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对接,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第三,统一的建设运营有助于改善工业环境,便于推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优化城市界面形象;第四,产城融合导向的设计也会极大地便利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生产生活,减少城市“钟摆效应”。

“工业上楼”并非新鲜事物,30年前香港的毛纺工业大厦、海怡工贸中心等建筑就开启了轻工业和手工业在摩天工厂生产的模式,该模式近年来受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关注,主要是为缓解产业发展和土地约束的空间限制,服务广东“制造业当家”战略定位,规模化地提供优质产业空间。相较香港早期的探索,大湾区当前“工业上楼”模式呈现三个趋势和特点:一是由点状探索向成片建设升级。在本轮“工业上楼”浪潮中,大湾区多地都有实质性项目落地,且随着定位前置和统筹规划,该类项目更多的是以连片化的形式出现,如深圳本次招商的项目中,约有70%位于规划布局的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范围内。二是政策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高层厂房,主要是市场为应对电子、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发展需要的自发性行为,珠三角本轮推广也显示出较强的政策推动作用。广东省政府提出将推进工业上楼作为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并制定发布《广东省高标准厂房设计规范》。深圳、东莞、佛山等地也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市区级工作指引,支持“工业上楼”模式和其建设主体,并从行业准入、建筑标准等方面予以规范。深圳宝安区政府更是主导参与了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的打造。香港最新《施政报告》也提出要提高用地密度,洪水桥和元朗一带将推首批工业大厦用地,工业上楼会是其“再工业化”的重点考虑模式。三是产业形态更加高端化、现代化。初代“工业上楼”以传统轻制造业为主,随着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招商对象更倾向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产业,香港AMC工业园也引入了卫星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趋势显著。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工业上楼”的形式也会在实践中不断迭代,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因地制宜把握推广进度。“工业上楼”模式适用于工业用地稀缺、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因而得以在大湾区城市广泛应用,且有扩展至苏州、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和青岛等北方城市的趋势。但是,对于还有大量未开发土地、产业活跃度仍有待提升的中小城市来说,目前并无太大实施必要性,需要理性推广。二是与多样化土地来源有机结合。在增量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城市更新“工改工”、土地整备、闲置土地利用等成为存量土地“工业上楼”的重要支撑,在保证城市功能平衡的前提下,也需要鼓励探索更多形式的土地来源。三是绿色化、智能化建筑的配套升级。在数字化升级和“双碳”战略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和智能化设备的运用也会是“工业上楼”的趋势之一,需要平衡好成本与收益、经济回报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四是定制化与标准化的有机结合。标准化的设计建造能有效降低成本,但不同行业对建筑荷载、排污等要求不尽相同,在符合产业定位和招商需求的条件下,融合差异化的定制需求与模块化的建设工艺也是凸显运营能力的重要方面。

标签: 工业大厦 有机结合 设计规范

上一篇:世界热头条丨32只个股登上龙虎榜,机构抢筹个股名单出炉 最后一页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