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环球今热点:人工智能风起 G60科创走廊四省九地“跑步入局”2023-03-01 20:52:56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梓桐 上海报道

在长江三角洲,一条横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九地的金色科创走廊正在悄然形成。

这其中,人工智能作为未来最具想象力的产业之一,迎来了长三角多地的政策布局。


(资料图片)

在实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开局之年,长三角地区在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共创共建等方面又将有怎样的布局?

“长三角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高质量和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政策落地协同性强、产业网络耦合度高等特点。随着长三角区域园区共建、研发飞地、离岸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长三角地区正在为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毕马威中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项目主管合伙人徐海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长三角内合作和共享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区域内部的产业协同程度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技术合作与创新一体化程度仍有待提升。

横跨四省的产业布局

G60科创走廊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年前。

2018年6月1日,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G60高速公路、沪苏湖高铁、商合杭高铁沿线的杭州、合肥、松江、嘉兴、金华、湖州、苏州、宣城、芜湖九地携手共建3.0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式启动了协同创新之路的建设。

2019年5月13日,G60科创走廊建设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2020年11月3日,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赋予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的战略定位,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方案》提出,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达到较高水平,区域政策制度协同实施机制基本建立,一批改革创新举措集中落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掌握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显著增加。

在具体科创指标方面,《方案》提出,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每年不少于20万人。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区域政策制度制定实施高效协同,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在具体产业集群类别方面,《方案》提出,联合编制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2021年3月,G60科创走廊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由此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从产业上看,长三角经济总量大,2022年三省一市GDP占全国总量四分之一;新兴产业发展快,数字经济活跃,数字经济总量占到大约一半GDP,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最活跃、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人工智能产业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徐海峰说道。

而在人才方面,长三角同样有着特殊的禀赋优势。徐海峰告诉记者,长三角研发类企业、科研机构和顶尖学府等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度高,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均占全国1/3,多所高校均设人工智能专业,同时,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在人工智能方面合作紧密,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

寻找落地场景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代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和在各个行业的深化应用,已逐渐成为新一轮科技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但与此同时,“落地难”、“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也在困扰着整个行业。

“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人工智能从技术上跨众多学科、应用目标是替代人本身,因此比起其他领域,人工智能企业需要考虑更多研发复杂性、应用创新性和技术安全性。”毕马威中国通信、媒体及科技行业华东及华西区审计主管合伙人冯炳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涉及底层基础、中间技术/算法及下游应用场景等多个层次,其必然面临着较大的商业化落地挑战。

他表示,作为人工智能企业,首先应该充分理解行业特点并做好投资未来的心理准备,对于技术以及应用布局应有长远的战略思考,尊重技术雏形到成熟再到商业化落地周期和关键里程碑,扎实推进公司技术沉淀、产品迭代创新。

此外,在冯炳光看来,对于自身能力以及所处产业位置清晰定位的能力也是人工智能企业所要具备的核心要素。“企业应该清楚自己做什么与不做什么,要积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推进产业技术发展。通过合作来分享资源、减少风险,优化企业产品的同时投入与拥抱人工智能生态。”

在落地场景方面,冯炳光则建议称,企业应该深入理解下游需求与趋势,不要为了智能而智能。“产品和技术不能只追求‘可用’或‘有用’,而应该好用并爱用。在商业模式选择上,考虑短期与长期,短期解决资金压力提升市场影响力,但同时为长期远景布局铺路与探索。”

在未来,G60科创走廊的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又将怎样进一步夯实?

对此,徐海峰表示,为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力,应通过强化创新链协同、资金链协同及产业链协同三个方面推动三省一市在产业生态领域的深度耦合。

在创新链协同方面,徐海峰表示,长三角地区应加快打通区域间、体制间的人才充分共享和柔性流动通道,通过建设“科创飞地”等形式加强跨区域间技术人员合作分享、技术成果合作开发等,统筹把握区域创新链协同发展的科学时序,高效提升区域化协同水平。

在资金链协同方面,徐海峰认为,长三角内部应探索灵活、多形式的产业资本跨区域合作,例如积极举办“长三角产业资本高峰论坛”、建设跨区域、标准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等,持续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在资本利用领域的活跃度与流动性,进一步赋能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实体产业,在全国形成更高的集聚度、辨识度和辐射度。

“同时,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相关子产业园和产业联盟,统筹协调各地优势细分人工智能产业资源和‘聚点成面’的集群辐射效应,加强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层、中间层、应用层各环节之间的产业链节点企业的深度联动,并坚定推进技术和当地传统行业持续深入融合。”徐海峰说道。

标签: 人工智能 先进制造业 发展规划

上一篇:当前速看:土地市场春江水暖 民营房企何时出手? 最后一页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