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慧 北京报道
近日,民政部最新发布的统计季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创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结婚人数新低。
(资料图)
该数据再次引发热议,结婚人数持续下降早已不是新鲜话题。2013年中国结婚人数达1346.9万对,达到结婚人数最高峰。2014年到2022年结婚人数已连续9年下降,2022年的结婚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63.6万对,降幅接近一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科院院长、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未来二十年,中国的结婚人数还会进一步减少,但未来社会对婚姻的态度和观念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从结婚人数持续下降对消费市场带来的变化看来,整体来看,结婚人数下降会加速出生人口减少,长期来看影响消费总量;但从消费结构性变化来看,部分有消费能力的单身人群,也将带动部分以“一人食”经济以及宠物、游戏、虚拟偶像、迷你家电等新的消费市场增量。
为何结婚人数持续下降?不仅仅是中国,2022年韩国约有19.2万对夫妇登记结婚,连续11年减少。日本2021年的婚姻人数创下战后最低的纪录,日本的结婚高峰是日本的团块世代(1947~1949年出生)约25岁左右时的1972年,现在日本的结婚人数却连当时的一半都不到。
结婚人口减少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一是婚育观念的变化。石智雷提到,以前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现在结婚是一种选择,不是必须要结婚,结婚不再是生命中必须完成的一个节点事件。
另外,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居民受教育程度提升,结婚推迟是必然趋势。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2022年1月的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在谈到“出生人口持续下降问题”时提到,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
其三,婚育成本偏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婚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6月11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部分农村年轻男子结不起婚,而部分城市女性,特别是受过一定教育和一定经济能力的女性,不愿意降低生活标准,主动选择单身,从大数据来看,城市和农村男女性别比也是失衡的。
吕德文在2023年主导撰写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革命——2023回乡见闻中的乡村图景》报告,其中特别提到了农村男青年单身的话题。吕德文提到,对于农村男青年来说,结婚最大的成本是进城,包括要在城里有一套房。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在逐渐地取代过去的乡土生活方式,年轻人希望进城,然后再完成结婚,生育,教育,等家庭再生产任务。农村的彩礼,本质上是因为这一辈的父母要为子女进城过上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所提供的一种财产的提前代际转移。
从婚姻制度的角度来说,石智雷表示,结婚是传统的制度安排,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产物,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人们尤其需要组建家庭,现在经济市场化水平较高,社会分工明确,个人主义盛行,结婚人数减少的趋势也是适应经济结构模式的自动调整。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疫情也对一小部分人的婚育安排产生一定影响,这部分人结婚延期或者推迟。
单身人口增加如何影响消费?结婚人数减少,带来的影响包括多个方面,最直观的影响是加速出生人口减少,长期来看也是影响消费总量的。
石智雷分析,综合上述原因,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的结婚人数还会进一步减少,社会对婚姻的态度和观念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结婚率降低,单身人口增加几乎是不可逆的趋势。2013年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了一本关于单身社会的著作《单身社会》,图书出版的时候,中国结婚人数刚达峰,最近几年这本书在中国也成了畅销书,作者也接受了几家中国新闻杂志的封面专访。
书中列举了多个国家的数据,1950年仅有20%的美国成年人单身,而当下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正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独居人口占到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意味着独居者已经成为了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成为了美国第二大户籍形式,远远超越了核心家庭、多代复合式家庭模式、室友同居以及老人之家等其他形式。
书中提到,全球范围内独居人口都在急剧增长,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前4位国家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而中国、印度和巴西则成为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在单身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单身人口增加会给消费市场带来哪些结构性的变化?“单身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麦卡锡于2001年在《经济学人》杂志中提出,只是当时他将单身经济的群体锁定为女性。麦卡锡认为,独身且收入不菲的单身女性是广告、娱乐等行业最理想的客户。
如今,随着单身人口与日俱增,这一群体早已不再局限于单身女性。单身人群并不都是有较好的消费能力的人群,也包括部分因为经济压力等结不起婚的人。
消费企业、行业研报和新闻媒体提及的“单身经济”,是狭义概念上的“单身经济”,更多指代由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的部分单身人群所带来的种种商机。
生养小孩是很多中国大城市中产家庭主要开销,小孩的教育成本更是长期居高不下,相对很多把钱攒着给孩子上补习班的中年人来说,30岁的一线城市白领张言(化名)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比如花钱在健身、宠物、潮牌服饰、奢侈品、大牌护肤品消费上。
在张言看来,结婚、生娃和买房,这三件事情只要少做一件事情,生活就会快乐很多。张言已在一线城市购置房产,没有婚育的打算,在2023年行业面临普遍的降薪冲击,他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都没受到影响。
对于大城市部分女性单身群体来说,也是单身经济的重要贡献人群。40岁的单身女白领陆西(化名)已经给自己买了高额的保险,她每年还会花几万块在基础医美上,疫情前几年她还在北京某著名高校读完了硕士。北京全面恢复线下演出的半年,她已去过多场音乐会以及一票难求的“高价演唱会”。陆西出生在一线城市小康家庭,从事高薪职业,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要求,是健身、医美、文艺演出等服务消费的重点消费人群。
相对中国来说,日本更早进入结婚人数持续下降的阶段。关于单身生活和单身消费,日剧已经贡献了不少爆款剧目,比如《不能结婚的男人》、《独活女子的推荐》,这些日剧提供了不少单身人群的消费娱乐模板。
从单身经济利好的行业来看,首先是“一人食”相关的产业,比如迷你家电、便利店、预制菜、外卖消费等;其二是宠物经济,不少独居人群会选择养宠物,Mob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2年中国宠物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宠物(犬猫)数量已经达到1.1亿只,市场规模更是直逼2500亿元;其三是游戏娱乐消费,电子游戏、偶像养成类综艺、虚拟偶像等。随着ChatGPT的出现。讲述作家爱上机器人的科幻电影《Her》中的部分沟通场景,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想象转变成现实,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适合独居人群的娱乐消费也会日渐多元化;其四是更精细化的保险、医疗、养老等相关的服务消费,有经济能力的部分单身人群往往会更早的未雨绸缪,提前对自己的养老和医疗做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