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几乎所有占据流量高地的互联网平台,都或明或暗地将触角伸向金融,作为金融最基础的功能,支付也由此成为巨头们的必争之地。与此同时,少数支付牌照缺位的平台也蠢蠢欲动,争议不断。比如嘀嗒出行,近期在金融业务上动作频频,但其预支付模式资金管理引发了消费者和业内的质疑。
争议:缘何留置结算资金
近日,有消费者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通过嘀嗒出行乘坐顺风车,资金流向显示收款方并非车主也非支付平台,而是嘀嗒出行自身平台账户,"我们的打车费会不会存在风险?"
2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进行了实测,登录嘀嗒出行App后,选定目的地、出行时间就可提前预付车费。嘀嗒出行目前主要开放嘀嗒白条、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白条四类支付方式。支付成功后,交易页面显示收款商户全称确实为嘀嗒出行公司主体"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畅行信息")。不过,当天记者尝试多次均未有车主接单,根据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多方交易详情来看,退款来源均显示为畅行信息。
不同于网约快车、出租车等按路程计费方式,乘客在乘坐嘀嗒顺风车时,需在上车时就进行确认上车操作并支付费用,这是嘀嗒出行目前的预支付模式。从资金流向看,支付费用会预留在嘀嗒平台资金账户,若有嘀嗒车主接单,款项会在行程确认结束后结算至车主,若无人接单则会自动退回至原支付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