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以来,包括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小鹏在内的近20家汽车厂商,接连发布了涨价公告,让一些想要入手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感到既紧张又焦虑,到底是要抓紧时间赶快下手,还是继续充当"等等党"?面对关乎"钱包"的现实问题,大多数人都很难在短时间内下定决心,做出最终的决定。
不过,与众多汽车品牌采用"突袭"式的涨价不同,上汽荣威的"延期调价"策略则更加人性化,给予了消费者更多的考虑时间。
在3月31日,上汽荣威发布了官方涨价通告,对旗下荣威i6 MAX EV部分车型和荣威Ei5车型的官方指导价格上调3000-5000元,并强调"此次价格调整将从5月1日零时起正式生效"。此举意味着,上汽荣威为广大消费者留出了为期1个月的时间,作为平价购车的"窗口期"。
新能源汽车涨价这把火,如何点燃?
平心而论,近期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小鹏以及上汽荣威等多家车企对各自旗下的新能源车型进行调价,来源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
多位业内从业者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的主要材料是锂,而零部件的主要材料为镍,这些原材料在近期大幅涨价,再叠加新能源补贴退坡等政策因素,进一步推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成本。
新京报记者从相关人士了解到,目前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已经突破了50万元/吨,今年以来涨幅已达到87%,而镍价从去年底的不到15万元/吨,涨到3月最高点30万元/吨,价格翻了一番。锂价和镍价不断创历史新高,为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带来了更大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