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记者 徐世祯 北京报道
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九起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就有关问题进行答记者问。
最高法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次九起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具有类型多样、关注度高、意义重大的特点。既有涉及未成年人的变更抚养权、发出家庭教育令等民事案件,也有未成年人入住宾馆、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等新型侵权案件;还有涉及未成年人社会保障给付的行政案件。
案例七显示,李某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某平台先后七次从被告经营的网店“X游戏”购买374个游戏账号,共计支付36652元,上述游戏账号内的装备都是皮肤、面具、小花裙子等。李某某父母发现后及时与该经营网店的客服人员联系退款,遭到拒绝。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李某某案发时未成年,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游戏账号支付36652元的行为,显然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李某某的法定代理人亦明确表示对该行为不予追认,故原告李某某实施的购买行为无效,判决被告向原告全额返还购买游戏账号款36652元。
负责人表示,有关案例的审理、发布,不仅对其他人民法院审理类似案件具有参考意义,更有利于敦促有关经营者严格履行法定义务。
在贯彻实施《民法典》、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两法”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方面,人民法院采取依法审理涉未成年人权益的各类案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全面、综合司法保护;强化少年审判监督指导;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四方面举措。
据悉,去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负责综合统筹全国未成年人审判指导工作,同时在六个巡回法庭分别设立“少年法庭巡回审判点”。截止目前,全国已成立2181个少年法庭。
负责人表示,全国少年法庭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专门法官和审判团队,有时不得不同时审理其他案件,影响了延伸帮教等未成年人审判特色工作的有效开展。下一步,将推进实现少年法庭统一归口管理,建立适应少年审判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法院,成立专门审判庭负责审理少年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