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3月是“国际骨髓瘤关爱月”。自2005年骨髓瘤治疗药物进入中国以来,在临床医生、科研专家及创新药企的不懈努力下,新药不断研发应用,新型联合诊疗模式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治疗希望。但在提升骨髓瘤防治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上,公众对骨髓瘤的认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仍亟待加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临床血液学杂志》副社长陈飙表示,随着靶向、免疫等治疗药物的成功研发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仍是临床难以攻克的难题。同时,如何帮助病友加深对骨髓瘤的了解,在治疗过程中少走弯路,实现规范化的自我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
“我们期待在多方资源的助力下,借助‘骨髓瘤关爱月’这一契机,鼓励医护人员行动起来,从患者角度发现、解决需求,切实提高全社会对骨髓瘤的科学认知,帮助骨髓瘤患者实现早筛早诊早治,以此控制并发症,提高缓解率,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陈飙说道。
骨髓瘤难治性问题凸显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浆细胞恶性肿瘤,其侵袭性强、病程长、个体间预后差异大、至今尚不能治愈,且容易复发。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出现骨髓衰竭、骨质破坏、高钙血症、贫血、感染、肾衰竭等症状,威胁患者长期生存。
多发性骨髓瘤常表现为骨骼损害、贫血、高钙血症、肾脏损害等,多数患者都面临着复发、生存期短、治疗选择有限的困境。据2016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高发年龄为60-65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快速增加,男性多于女性。
面对不断攀升的数据,目前,许多患者连早期确诊都很难实现。此前,苏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血液教研室副主任傅琤琤教授介绍,大部分患者的首诊不在血液科,他们往往因为骨病或肾功能异常,在骨科、肾科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才被转至血液科。所以,针对这一疾病有必要展开多学科合作,加强其他科室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以提高疾病确诊率。作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
一方面,在每10个患者中约有8个人都会出现骨痛症状,而部分老年患者本身就患有骨质疏松、慢性关节病、慢性疼痛等疾病,在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全方位检查;
另一方面,患者要重视面色苍白、贫血、乏力、气短等非典型的症状,尤其是男性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另外,由于多发性骨髓瘤会破坏肾功能,导致肾功能异常、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在肾内科就诊的患者也一定要及时排查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
陈飙也表示,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始终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难以治愈,且复发率高。在中国,众多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依然面临着无药可用的临床困境,亟待更多的新药上市应用。另外,大众对于骨髓瘤肿瘤的认识远远落后于肺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患者容易耽误治疗时机,导致预后较差。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早期症状包括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多尿、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动过快、尿泡沫增多、血尿、乏力、头痛、头晕、感染、感觉异常等这些比较明显的症状。基于现在中国诊疗手段等原因,很多患者等到诊断出来后已经到晚期了。早期发现肯定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陈飙说。
确诊后如何进行规范化治疗?
事实上,许多专家也曾多次强调:多发性骨髓瘤具有隐匿性,发病缓慢,如果患者出现骨痛、腰痛、肾功能异常、贫血等症状,经过常规治疗又无效时,就应高度警惕患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血液专科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骨髓穿刺、免疫固定电泳、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筛查,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可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以前,多发性骨髓瘤的基础治疗手段包括化疗、放疗,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也逐渐被运用到临床,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单克隆抗体等药物的出现,也使得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率进一步提升。
目前,包括德琪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正大天晴、赛诺菲、GSK等在内的药企均在布局多发性骨髓瘤这一疾病领域。IQVIA数据显示,全球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市场从2016年的77.7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62.01亿美元,市场空间正在进一步扩容。米内网数据也显示,目前骨髓瘤主要药物是硼替佐米、伊沙佐米、来那度胺、沙利度胺、多柔比星、乌苯美司、顺铂、依托泊苷、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及复方药物,国内骨髓瘤治疗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元。另有全新机制的核输出蛋白抑制剂塞利尼索药物也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即将在中国上市。
“如今,患者用药有了更多的选择,市面上出现了不少药物,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CAR-T药物、核输出蛋白抑制剂等。随着新药的问世,骨髓瘤患者的治疗缓解深度及生存期大大提高。”陈飙说,“当然,在选择哪种药物治疗这一问题上,患者必须要听从主治医生的指导,进行规范化治疗,因为不同人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综合进行治疗。特别是,现在个性化的治疗手段也很多,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年龄、体能评分、器官功能状态、细胞遗传学因素、基因检测结果来进行药物治疗选择。
据了解,部分患者经过基因检测发现有比较明确的生物靶点,可以采用生物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此外,不同的年龄段治疗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不适宜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方式治疗。而年龄大且心脏、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要尽量采用安全性较高、剂量强度减低的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是难以治愈的疾病,药物治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大多数患者可能会经历一次以上复发,而每一次复发后生存期都会相应缩短,尤其是三线或更后线治疗复发的患者生存预后不容乐观。未来,我们需要切实提高全社会对骨髓瘤的科学认知,帮助骨髓瘤患者实现早筛早诊早治,以此控制并发症,提高缓解率,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陈飙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