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茜 武汉报道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压舱石。在当前形势背景下,制造业将在国民经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突出和重要的支撑作用。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议案,推动建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副董事长闫大鹏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受访者供图)
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
闫大鹏表示,除了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需加快建设制造专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是有效促进教育领域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的探索与实践模式。”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目标所向,也是企业精准培育所需人才、推动核心技术突破的可行路径。对新形势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闫大鹏建议,加强统筹领导,让产教融合从校企“自由恋爱”转变为政府“做媒”,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主动协调好教育、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制定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搭建好校企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
同时,打出政策组合拳。由于产教融合是一项长期战略,需要政府、企业和院校一道努力、长期探索,通过不断细化部门分工,制定实施方案,破解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顺畅、合作协议不规范、育人效果不明显等难题,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闫大鹏还建议,支持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拓展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空间,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是锐科激光与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企战略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双方在教育教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建共享,企业与院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享师资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共担学生就业。
数据显示,2021年湖北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国第一,一大批制造企业进一步实现“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技改红利不断释放。锐科激光所在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简称“中国光谷”),也提出了打造英才慕名自来、纷至沓来、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城”。
闫大鹏表示,产教融合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教融合需要“政、企、校”等全社会多方参与,探索一条“企业招到人才,学生学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的三方共赢之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形成完善的创新治理体系
除了“向往之城”,今年,光谷还提出了打造创新涌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之城”,产业高端、具有区域辐射力的“追光之城”。科技部曾点名光谷培养壮大了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光谷光电子企业的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50%。
闫大鹏表示,光谷的发展动能主要来自于创新格局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跃升和人才活力持续增强。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光谷可以持续围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战略目标,强力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将光谷打造成高端人才、高端产业汇聚的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
目前,湖北提出了科技强省的目标,提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机构、创新平台为关键载体,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院所校区、产业园区、科创社区“三区融合”。
闫大鹏表示,光谷要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目标,瞄准“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重大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推动企业成为市场创新主体,激活大学院所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逐渐聚合成较完善的创新治理体系。
此外,对于光谷营商环境的发展,闫大鹏表示,营商环境不仅关系着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也是光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光谷政务提供的“一事联办”套餐式服务、帮代办服务、“光谷政务”预约办服务、党员兜底工作室网上服务等服务都为企业办理业务提供了便利。“未来还希望通过跨域通办、一事联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和普惠好办,加速区域协同、部门协同、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协同,由‘高效办成一件事’向‘高效办好一件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