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信用报告的覆盖面及使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关系到个人生活和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公众的信用报告出现了不良记录,引起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诸多不便,于是便滋生了修复不良征信的想法,这也造就了大量“征信修复机构”应运而生。
这些“征信修复机构”打出各类“花钱就能修复个人征信报告”的广告,引诱客户办理业务,并以此实施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如通过引诱客户点击非法链接等方式窃取个人信息或诈骗个人资金。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承担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并没有下设或授权其他机构对征信领域开展“征信修复”的商业化运营,所以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说法,所有声称合法的、商业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对此,提醒广大群众需要正确看待信用报告和不良记录,警惕陷入欺诈骗局,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或财产损失。
防控中心通过对日常的排查监测结果进行梳理,归纳出三种主要的“征信修复”的套路,供大家参考“避雷”。
征信修复”常见套路
1、通过混淆征信异议的概念进行误导。
“征信修复机构”利用客户(信息主体)对征信异议流程不了解,通过收费代理“征信修复”。征信异议是对征信报告的错误和遗漏信息提出异议处理,信息主体可按照法定流程提供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经查实后,对相关信息确实有误的,由信息提供者负责数据修改,若相关信息无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能修改、删除信用报告上正确的征信信息,故不存在所谓的“征信修复”,对于征信报告的错误和遗漏信息,也无需支付费用或者通过第三方机构申请。
2、骗取个人信息或财产后失联。
“征信修复机构”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发送征信修复洗白、机构代理加盟、征信修复培训、资格证书考试、快速放贷的广告,逐步诱导客户主动提供个人重要信息和证件,并在收取各种“名目”费用后失联,造成了客户的财产损失,同时,客户个人信息存在泄露或被盗用的巨大风险。
3、通过伪造材料或恶意投诉修复。
部分信息主体急于修复征信“污点”,对不法分子宣传的“花钱就能修复征信,修复失败全额退款”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支付费用有机会修复征信,若不能修复也可以获得退款,对自己没有损失。但该类型的“征信修复机构”,多数是通过伪造材料、证明,捏造非恶意逾期理由或教唆信息主体恶意投诉的方式进行申诉以修改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通常以各种理由推脱,进而不退款或直接失联。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申诉不仅不能清除无误的不良信用记录,甚至涉嫌违法违规,对个人造成不良影响。
防控中心提醒
广大群众应当通过按时还款、理性消费、关注信用记录、保护个人信息等方式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若信用报告上已有客观、真实的不良信息记录,需要及时终止不良行为,后续依法依规履行按时还款等义务,重建自身的良好信用。有特殊情况造成不良记录的,可申请对不良信息做出声明,在保存期内,征信机构会予以记载。
本文内容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