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趋于微观化的政策组合是实现今年经济目标的重要底气2022-03-09 09:34:34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在于我们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区别于以往,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更趋丰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国积累了什么样的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如何看待这七方面的政策组合?如何看待今年财政货币政策安排?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

我国进入爬坡过坎的新阶段

《21世纪》: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高培勇:对于今年的形势判断,政府工作报告作了非常清晰的表述: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对此,我们既要有清醒的认识,也要有足够的信心。

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那天开始,我们对于风险挑战就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此也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研究。

身处新发展阶段,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现在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大跨越、从追赶到引领的大跨越、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强国的大跨越,其目标是阶梯式递进的。目标越高,意味着风险挑战的加大。

说到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环境,就是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对于以往大环境相对平稳,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相对于以往我们同别人的互补性较多,现在则同别人的竞争性多起来了。从国内来看,相对于以往发展水平较低,现在则发展水平提高了。相对于以往人民的需要和满足人民需要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物质条件上,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重心由物质转向精神,从数量型增长转向对质量的更高追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于发展质量上。

说到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我们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以往的机遇容易把握、风险容易识别,现在把握机遇和挑战的难度明显增大了。面临的机遇更具战略性和可塑性,面临的挑战更具复杂性和全局性。

新发展阶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虽然“新发展理念”的表述没有变化,但含义也有了调整,从原来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在这个基础上加了“更为安全”。而且,要从根本宗旨把握、从问题导向把握、从忧患意识把握。

新发展阶段之新,还在于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绝不是局限于经济视角、止步于宏观调控层面,而是着眼于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自立自强,是一种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

虽然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在加大,但是我们经过过去两年应对风险挑战的经历,我们已经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着眼于市场主体的政策组合是重要经验积累

《21世纪》:如何看待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我们积累了哪些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经验?

高培勇:5.5%左右的目标,经过艰苦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应当有这个自信。

经过疫情以来应对风险挑战的经历,我们积累了不少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经验。比如:

第一,市场主体已经成为宏观政策配置、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过去两年的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主线,无疑是“六稳”“六保”。但无论“六保”还是“六稳”,其间并非平行关系。比如“六保”中“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是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保市场主体。因为,只有保住了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只有保住了就业,才能保住基本民生。“前三保”保住了,才能保住了经济基本盘,才可以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稳”也如此,排在第一位的“稳就业”依赖于稳住市场主体。

第二,我们对市场主体的认识也愈发清晰。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他们的构成是怎样的呢?其中,个体工商户有1.03亿,企业是4800万,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万。在4800万企业中,有4000万是小微企业,占比83.3%。只有800万属于大中型企业。用“市场主体”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企业”概念,其最大的变化就在于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作用。他们量大面广,是7亿人就业的基本盘。

第三,我们原来讲的宏观政策布局,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几年,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在逐步做加法,如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结构政策。今年已经是七方面的政策组合,包括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微观政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结构政策、激发创新潜力的科技政策、激活发展动力的改革开放政策、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区域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社会政策。这些政策组合,实质是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深度融合,致力于“一竿子插到底”,“从根上浇水施肥”,是带有微观化趋势的政策安排,其目的就是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比如,财政政策中的“直达机制”,资金直接到企业、个人。改革政策要求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格局,在随着形势进行契合性地调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这是做好今年工作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我国有什么样的储备工具?空间有多大?

高培勇:今年赤字拟按2.8%安排,就是为应对可能的风险挑战预留了政策空间。今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求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类似“挤牙膏”,根据实际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注重精准发力。

考虑到风险挑战增多,我们必须要预留充足的政策空间,要积极稳妥地安排宏观政策布局。我国的政策工具储备依然充足。

标签: 政策组合 丰富经验 中国经济

上一篇:10年建设270万亩!武汉启动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33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