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全球新冠疫情持续发展,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但是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吃紧,局部输入性疫情反复发生。目前疫情防控措施和政策,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提出建议:
1.成立专家委员会,制订科学筛检新冠感染者方案
一是成立由CDC、传染病、检验、检疫、免疫学、临床救治专家组成的外防输入专家队伍。
二是制订更加科学的新冠感染筛检排查方案,对来自境外的旅客,在隔离期间进行多时段鼻咽拭子核酸采集+抗体检测,杜绝感染病例的漏诊。
2.加强急诊科建设,发挥“医”“防”融合哨点作用
一是加强各级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投入充分的政府财政经费保障医疗机构急诊科的建设资金和人员队伍配备,以专项建设资金划拨并专款专用,同时加强对建设单位急诊科“医”“防”结合哨点作用的监督与考核。
二是在各级医疗机构急诊科建立监测和预警联动的哨点,及时发现急诊就诊病人的疾病特点和趋势。疫情常态防控下,急诊科与发热门诊要实现提级管理,由医疗机构业务副院长直接管理,建立并不断完善院内急诊、院感、药学、检验与CDC的协调联运机制,常态化就急诊与发热门诊发现的疾病特点和趋势进行客观研判并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
3.以大数据赋能,促进疫情防控关口前移
一是加强社会急救大平台建设,通过急救大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力争将重大传染病预警反应速度提前,为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是加强社会药品零购大数据监管和监控,通过线上线下药店的药品销售数据分析发现疾病流行趋势,及时预测可能暴发的流行性疾病,组织专家客观研判并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