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中创新航拟赴港上市:“黑马”能否撼动“宁王”?2022-03-15 14:27:21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豆豆 报道围猎宁德时代的战火愈发激烈。

继今年1月底韩国动力电池制造商LG能源在韩国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之后,近日“宁王”的又一对手——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新航”,前身是中航锂电)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

市场消息称,此次中创新航IPO计划筹集资金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95亿元),计划年内正式登陆港交所。若中创新航成功过会,将有望成为今年以来香港最大规模的IPO。

招股书显示,中创新航赴港上市所募集资金将用于新建和扩建多个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的产业基地项目、先进技术研发、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自2018年以来高速增长,素有“黑马”之称的中创新航,在目前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五阵营中,是唯一尚未上市的企业,估值高达630亿元。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中创新航装机量为9.05GWh,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位列中国第三,全球第七。

不过,与宁德时代相差八倍的装机量、陷入与宁德时代专利侵权风波、客户集中度较高、较低的毛利率等均成为“黑马”撼动“宁王”的不确定因素。

蚕食“宁王”版图

中创新航前身是中航锂电,成立于2007年,产品涵盖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两大体系。2021年1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同时公司名称更名为中创新航。启信宝显示,中创新航目前第一大股东为常州金沙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约为21%,股权穿透后实控人为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四川成飞集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约12.6%,实控人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事实上,中创新航一度是锂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早期以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用户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2015年中创新航迎来高光时刻,营收破10亿元,同一时期的宁德时代营收只有8亿元。

但2017年开始由于补贴政策增加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参考系数,三元动力电池成为受益者,由于中创新航在三元动力电池的布局未能跟上以及成本控制乏善可陈,2017年装机量跌出前十。成飞集成年报显示,2017年、2018年中创新航亏损额分别为3.3亿元和7亿元。

2018年中创新航开始转型,曾任中航工业旗下天马微电子总经理的刘静瑜,临危受命接任中创新航董事长。一方面启动重大资产重组,2019年7月完成重组,成飞集成放弃控股股东地位,常州市金坛区国资委成为新的实控人;另一方面在战略、产品、市场层面转型,从以磷酸铁锂和商用车为主转向三元锂和乘用车为主。

新的打法成效明显,抢夺客户之际,中创新航和宁德时代也迎来正面较量。

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供应广汽乘用车的电池装机量分别为1136.56GWh和595.34GWh,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2020年情况发生逆转,中创新航对广汽乘用车的装机量达2033.65GWh,宁德时代缩减为824.69GWh,前者是后者的近2.5倍。

以广汽埃安为例,2020年上半年广汽埃安申报的63个车辆型号中,有30个型号电池供应商为宁德时代;但下半年开始广汽埃安新申报的车型中再未出现宁德时代的身影。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6月工信部车型公示,广汽埃安连续12个月未申报任何一款采用宁德时代电池的车型。

这一情况也发生在长安汽车方面。2019年中航锂电的配套装机量(785.44GWh)已超过宁德时代(592.43GWh),2020年前者(459.21GWh)远超后者(109.3GWh),差距进一步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中创新航去年因蚕食“宁王”版图一度出圈。有消息称,去年年中,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在宁德时代总部大楼发生了一场争执,最激烈时,曾毓群甚至还退出会议室,平静了10多分钟。争吵则缘于何小鹏打算引入中创新航为小鹏汽车新的主力电池供应商。尽管小鹏汽车对此事进行了否认,但中创新航进入小鹏汽车供应商体系已成事实。

中创新航在招股说明书中指出,配套客户包括新能源车品牌X。随后其补充称,根据Frost&Sullivan的资料,客户X2021年全年在中国总交付量在新势力车企中排名第一。2021年造车新势力销冠正是小鹏汽车,与此同时中创新航官网中也标出小鹏P7是其乘用车市场客户。有数据显示,2021年小鹏汽车已成为中创新航第五大客户。

目前中创新航已配套广汽、长安、广本、广丰、上汽通用五菱、吉利等主机厂,主要配套车型有广汽埃安系列(渗透率超过70%)、宏光MINIEV、奔奔E-Star、逸动EV460、零跑C11等,获得小鹏汽车全系车型定点。

不断扩大的朋友圈以及加速产能扩张,成为中传新航从宁德时代虎口夺食的利器。

目前中创新航主要有常州、洛阳和厦门三个生产基地,2021年实际产能为11.33GWh,产能利用率为95.2%,根据规划,还将在成都、武汉、合肥及江门建设新的生产基地。2021年中创新航在战略发布会上明确表示2025年计划产能要达500GWh。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公司主要用于扩产的资本支出分别高达13.43亿元、30.3亿元及96.49亿元。

截至目前,中创新航共进行了三轮融资,2019年6月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成飞集团、金坛投资等;2020年12月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红杉中国、广汽资本等;最新一轮融资由国投创合领投,募集资金120亿元。

此次中创新航再次募资15亿美元。根据招股书,资金用途之一是新建和扩建多个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的产业基地项目 ,增设多条生产线,并持续进行技术升级。

能否撼动宁德时代?

订单量及客户量的快速增加,中创新航的增速和市场份额快速扩大。2019-2021年,其动力电池装机量由1.62GWh增至9.31GWh,年复合增速达139.7%,成为中国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唯一一家每年同比增速超过100%的企业。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54.5GWh,前三甲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装机量占全国总装机量的74.2%,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80.5GWh,占比52.1%;比亚迪装机量25GWh,市场占比16.2%;中创新航装机量仅为9.1GWh,市场占比5.9%。

不难看出,加速追赶的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存在不小差距,宁德时代在2021年的装机量是中创新航的8.84倍。今年1-2月,中创新航装机量累计2.35GWh,市场占比7.87%,排名第三。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营收由17.33亿元飙升至68.1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98.28%。2021年,其主营业务动力电池占总收入的比重为89%。不过尽管业务增速较快,中创新航2021年才首次扭亏为盈,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分别盈利-1.56亿元、-0.18亿元、1.12亿元。

与之相比,宁德时代此前发布的2021业绩预告中指出,宁德时代2021年预计盈利140亿-165亿元,同比增长150.75%—195.52%。较低的毛利率是中创新航盈利能力不如宁德时代的重要原因之一。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的整车毛利率分别为4.8%、13.6%及5.5%,而宁德时代自2020年年中开始,毛利率基本稳定在27%以上。

中创新航表示,毛利率变动主要受到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以及有关产能扩张的规模经济效益的正向影响。原材料成本是中创新航销售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的成本。由于销量上升及电池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上涨,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2019—2021年,各年度原材料成本分别占销售成本的77.0%、76.1%及84.2%。

据统计,电池系统成本通常占到电动汽车整车成本的30%-50%,锂电池成本中70%为材料成本,其中正极占30%-40%,隔膜占15%-30%,电解液占20%-30%,负极5%-15%,正极材料为占比最大的部分。

从去年开始原材料价格上涨挑动着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敏感神经。从2020年1月初到2022年1月中旬,电池级钴涨幅达到119%。碳酸锂更为疯狂,上海钢联数据显示,3月14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50.4万元/吨,在2021年初,碳酸锂价格仅为5万元/吨。

疯狂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对毛利率较低的中创新航无异于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客户集中度高也导致中创新航的抗风险能力较差。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中创新航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约为13.98亿元、23.52亿元及56.47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80.7%、83.2%及82.9%。

“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在签订原材料合同时,话语权优势比二线电池制造商更为明显,但二线厂商在供货和配合方面占据优势。”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汽车企业都希望有一供、二供,尤其在关键零部件上面有相互的制衡以及相互的替补,万一一家大供应商倒下,第二家、第三家可以马上顶上,而且也防止一家独大对整车厂产生特别大的垄断。”

此外,与宁德时代的专利诉讼也为中创新航赴港IPO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去年7月,宁德时代起诉中创新航专利侵权,涉案专利涉及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并且涉嫌侵权电池已搭载在数万辆车上。据后者招股书来看,该专利纠纷涉及五项相关专利,包括正极极片及电池、防爆装置等技术。宁德时代要求中创新航停止制造和销售侵权产品,并索赔1.88亿元。

对于宁德时代的侵权指控,中创新航称其缺乏依据,不会对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同时就五项由宁德时代持有的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无效,该申请正由后者进行审阅。

目前来看,与宁德时代相差八倍的装机量、陷入与宁德时代专利侵权风波、客户集中度较高、较低的毛利率等因素的存在,中航锂电不足以威胁到宁德时代的领先地位。但巨大的市场增量让电池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全球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预计于2021年至2026年期间将以复合年增长率23.6%的速度增长。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市场(按动力电池装机量计),中国的动力电池市场预计于2021年至2026年期间将以复合年增长率37.6%的速度增长。

毋庸置疑的是,围猎宁德时代的战火仍将持续,虎口夺食仍将上演。

标签: 数据显示 成飞集成

上一篇:吉林长春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30例 网红暴汗服,收割智商税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