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21解药|国内首款CD19单抗上市,“网红”靶点CD19赛道商业化前景如何?2022-03-16 11:37:46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日,据国家药监局最新公示,翰森制药与Viela Bio, Inc.在中国共同开发和商业化的CD19单抗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Inebilizumab)获批上市,用于“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成人患者”的治疗。截至目前,Inebilizumab成为翰森制药获批上市的第六款创新药。

据官方公开信息,伊奈利珠单抗是国内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CD19单抗,该药于2016年和2017年先后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授予孤儿药资格,并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资格认定(BTD)。2020年6月,该药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上市批准,并于2021年3月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上市批准。

翰森制药于2019年5月与Viela Bio, Inc.达成许可协议,斥资2.2亿美元获得伊奈利珠单抗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2020年10月,Inebilizumab在国内启动申报,成为首款申报上市的抗CD19单抗。

实际上,不仅仅是翰森制药,眼下,CD19靶点已经成为一大“网红”,引得全球多家药企争相布局。而目前除了聚焦单抗,CD19这一热门靶点还囊括了多种新型免疫治疗方法,比如双特异性抗体、ADC、Fc工程抗体和CAR-T等,CD19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赛道之一。

全球两款CD19单抗疗效如何?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CD19是表达于B淋巴细胞及滤泡树突状细胞的表面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Ig)超家族成员,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上(16p11.2),编码556个氨基酸的Ⅰ型跨膜糖蛋白,分子量95KD。CD19通过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 BCR)依赖和非依赖方式调节B细胞的发育、增殖和分化。CD19与CD21、CD81及CD225共同形成BCR复合体,该复合体减少BCR介导的B细胞激活阈值,其中,CD21提供与表面免疫球蛋白间的桥梁,CD81调节CD19的表达,CD19则发挥主要的信号传导作用。

目前临床上以CD19为靶点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主要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和抗体偶联药物(ADCs)。米内网全球新药研发库显示,目前全球已有多款靶向CD19的药物获批,其中阿基仑赛、lisocabtagene maraleucel、tisagenlecleucel、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为CAR-T产品,loncastuximab tesirine为ADC药物,倍林妥莫双抗为双抗,仅Inebilizumab、Tafasitamab为CD19单抗。另外,在国内市场,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倍林妥莫双抗于2020年12月获批进口。

Inebilizumab是一款人源化抗CD19单克隆抗体。CD19是表达在多种B细胞上的抗原,这一抗原也表达在分泌自身抗体的浆母细胞和浆细胞上。通过与CD19抗原结合,inebilizumab能够将这些细胞迅速从血循环中清除,从而降低自身抗体的生成。

当下,该药获批的适应症是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这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视神经炎和长节段横贯型脊髓炎为主要临床表现,2018年被纳入国家121种罕见病目录。该病全球总患病率为0.5-4/10万,发病时平均年龄为32.6-45.7岁,多见于亚洲患者,好发于青壮年且女性居多。患者出现的症状包括视力丧失、瘫痪、神经痛、呼吸衰竭等,每次复发都可能让他们丧失视觉、行动能力甚至生命。这些罕见病患者面临缺药、少药的困境,急需创新疗法改善病情。

据现有循证证据表明,Inebilizumab作为人源化IgG1单抗通过ADCC靶向耗竭CD19 B细胞,能更广泛更持久耗竭B细胞,持续降低NMOSD复发率且安全性可靠,使患者全面获益。Inebilizumab 在美国上市基于一项评估 Uplizna 疗效和安全性的 N-MOmentum 临床试验。该试验入组 230 位成年患者,其中有 213 名患者呈抗 AQP4 抗体阳性。为期 197 天的研究显示,与安慰剂治疗组相比,接受 Uplizna 治疗的 161 名抗 AQP4 抗体阳性患者的 NMOSD 复发风险降低了 77%。

全球另一款已经获批的CD19单抗Tafasitamab为Incyte公司所有,2020年8月1日,FDA批准Tafasitamab上市,用于与来那度胺联用二线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根据L-MIND二期临床研究数据,总响应率(ORR)为55%,其中完全缓解率高达37%,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21.7个月。也是基于疗效性、安全性较好,2020年获批上市后当年该药销量即达到2000万美元。

而在去年8月17日,诺诚健华宣布总价1.175亿美元获得Incyte CD19抗体tafasitamab大中华区权益。根据协议条款,诺诚健华将向Incyte支付3500万美元首付款。此外,Incyte有资格获得至多8250万美元潜在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销售分成。诺诚健华获得tafasitamab在大中华区血液瘤和实体瘤开发及独家商业化的权利。

CD19成热门靶点引众药企扎堆布局

根据PharmSnap数据库,目前与CD19相关的药物已有164款,涉及到42个适应症,186家药企以及机构,放眼全球,多达545项临床项目正在开展。

以CAR-T靶点研究为例,目前临床在研的CAR-T项目涉及靶点主要集中在CD19、CD20、CD22、GPC3、BCMA等热门靶点,其中,我国以CD19为靶点的CAR-T临床试验占比就超过了40%。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全球共6款CAR-T细胞疗法获批上市,其中五款均为CD19 CAR-T。

根据公开资料,2021年,我国先后批准了CD19 CAR-T阿基仑赛注射液和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的上市申请。

2021年6月,复星凯特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正式批准其靶向人CD19自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的新药上市申请,该药品为中国首个获批准上市的细胞治疗类产品,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成人患者,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型(NOS)、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DLBCL1。

同年9月3日,药明巨诺靶向CD19自体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瑞基仑赛(relmacabtagene autoleucel,relma-cel)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经过二线或以上全身性治疗后成人患者的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滤泡淋巴瘤转化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b级滤泡淋巴瘤、原发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双打击/三打击淋巴瘤),成为继复星凯特阿基仑赛之后国内获批的第2款CAR-T细胞疗法。

针对这一市场趋势,某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2015年开始,国家药品监管方向渐趋创新研发领域,肿瘤以及非肿瘤免疫类创新药备受青睐,这也使得PD-1/PD-L1以及CAR-T疗法赛道过于拥挤。梳理国内企业布局PD-1免疫治疗企业的研发管线不难发现,国内创新产品研发进展迅速,但也扎堆严重,这也是硬币的另一面,高水平的重复研发投入以及滥用。目前,在PD-1免疫治疗市场,这种你追我赶的背后,使得赛道显得过于拥挤,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以CAR-T靶点研究为例,目前临床在研的CAR-T项目涉及靶点主要集中在CD19、CD20、CD22、GPC3、BCMA等热门靶点,其中,我国以CD19为靶点的CAR-T临床试验占比较多,以CD20、CD22和GPC3为靶点的临床试验较少,以BCMA靶点做临床试验的更是少之又少。

“以CD19为靶点的中国CAR-T疗法领域之所以会备受关注,主要也是在于,与其他靶点相比,其研发技术壁垒相对低一些,而且这两款产品也均为国外引进,产品上市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上市分析师说道,CAR-T在工艺上的壁垒较高,特别是在申报注册临床-注册临床-获批上市等各个环境都会面临工艺壁垒,这也使得许多不少药企因为工艺不过关最终在审评环节终止,如此也浪费了不少精力和资源,但是引进一款已经在国外上市的,又是备受关注的热门靶点,且药物疗效显著得到证实,则有望打开相应的市场。

无论是现有的CD19单抗,还是已经上市的CD19相关的CAR-T产品,基本以海外引进为主。有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认为,我国以CD19为靶点的临床试验较多,这种你追我赶的背后,使得赛道显得过于拥挤,但在CD19靶点上最终完成上市的产品目前还并不多,不少企业在引进相关产品后还在审批上市的路上,距离进入市场收获期还需较长一段路要走,后续如何通过商业布局拓展市场空间也需观望。

标签: 临床试验 抗体阳性 双特异性抗体

上一篇:上峰水泥、小熊电器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方案 湖南岳阳迅速处置“3·15”晚会曝光酸菜加工卫生问题 企业相关人员被控制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