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电从海上来:广东提速海上风电投资布局2022-03-30 20:50:13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梁施婷 广州报道

3月,广东阳江海域劲风吹拂,此时正是海上风力发电的“好时机”。

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的315台海上风电机组风叶快速转动着,风速只要达到每秒9.5米,一台55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便可实现55千瓦的输出功率。据测算,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5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可满足约24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减排二氧化碳约480万吨。

这是广东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21年底,广东已有21个海上风电项目实现机组并网,累计并网总容量650万千瓦,2021年新增海上风电并网容量约550万千瓦,同比增加545%。

不仅如此,今年广东进一步安排投资了超过14个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613.46亿元, 当年投资达到284.52亿元。其中,8个项目集中在阳江,汕头、汕尾以及惠州各有两个。

多位行业观察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近年广东海上风电发展非常迅速且成效显著。从广东省资源禀赋看,海上风电是广东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满足清洁、低碳发展的最重要方向。但同时,广东要在突破成本瓶颈,实现海上风电平价上网,解决海上风电接入和消纳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探索突破。

全国第一用电大省

“广东发展海上风电首要解决的是能源需求增长的现实需求;其次是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舒杰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经济发展推动广东用电需求越来越大,2021年广东用电量为786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3.58%,是全国用电量最大的省份。这也带来了突出的电力供需问题。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去年有1842亿千瓦时的电量需要从外地输入,占全省电力供应比重的23.9%。同时,广东省内超过四成的供电来自省内煤电。着眼于电力的稳定供应,广东在2016年正式启动海上风电建设项目,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成为广东首个海上风电试点项目。

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科技发展部部长刘寒秋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指出,广东省目前规划的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大约为6000万千瓦,差不多是3个三峡水电站的规模。“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三峡水电站最多只能供应一个广东省的用电量,所以未来海上风电的完全可以支撑得起广东省能源的自给自足。”

在“双碳”目标下,广东省政府在2021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率先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表示,广东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都处于领先地位。碳达峰碳中和对大湾区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在“双碳”目标中,广东应该给自己制定高标准,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产业不断向着中高端发展,发挥其在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等方面优势,避免低端产能的盲目扩张。

对广东而言,相比陆上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海上风能、地热能的优势更加突出。

《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显示,广东省拥有4114公里海岸线和41.93万平方公里辽阔海域。在离岸略远的粤东海域,年平均风速可达8-9米/秒或以上;有效风能密度大于等于200瓦/平方米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的风能密度在300瓦/平方米以上,粤东海域甚至可到750瓦/平方米。

广东的目标是,到2030年底,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形成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海工施工及相关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海上风电产业体系,海上风电设备研发、制造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上风电产业成为广东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之一。

当中,阳江市是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的“主战场”。刘寒秋指出,在广东省规划的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中,三分之一来自阳江。这也带动了当地风机、塔筒、沉桩及海上施工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突破。例如,阳江建成全国最大风电叶片检测认证中心,风电叶片的检测长度可达到150米,而目前5兆瓦风机的叶片长度一般在80米左右。

“阳江集中了比较多的风电机组,配套的铸件、塔筒等上下游产业链也相对完善。”刘寒秋说。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广东的能源供应正向海洋寻求思路。广东电网公司,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总容量突破650万千瓦,同比增长545%,超出了2021年底并网容量达到400万千瓦的目标。

刘寒秋指出,以目前一个300兆瓦的风电场来计算,一般会布置差不多50-60台风机,如果按现在一台风机5兆瓦的容量来看,运转一个小时大约可以发5000度电,这样的一个风电场就可以满足30万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绿电”上网要解决接入和消纳

以太阳能、风力、水力、地热等清洁能源为主要来源的“绿电”正在广东逐步上网。

如今,远在粤西湛江的工厂也能用上来自粤东汕头南澳的海上风电。2006年,华润电力在汕头南澳布局风电项目,装机容量从最初的1.32万千瓦到现在已经突破300万千瓦。而在湛江,化工企业巴斯夫的一体化工厂在2020年开工投产,并朝着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迈进。这背后,一条绿色的电网将东西两端串联起来。

2021年,华润电力与巴斯夫完成了广东省首笔可再生能源交易。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在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向发电企业为华润电力风能(汕头)有限公司购买了245万千瓦时的“绿电”。

今年3月22日,巴斯夫与国家电投也签署了一份为期25年的可再生能源合作框架协议,为其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新一体化基地后续装置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目标是到2025年为整个湛江一体化基地提供100%可再生能源电力。

但从目前来看,海上风电还面临着建设成本高、电价高的问题。刘寒秋表示,陆上风电的机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海上风电则达到40%,海上风电大部分费用都用在海洋上的支撑结构建设上。

为推动海上风电的平价上网,国家在2006年开始对海上风电给予电价补贴。到了2022年,地方政府正式接棒海上风电的电价补贴。2021年,广东省印发了《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2022年起,广东省财政将对省管海域内,未能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进行投资补贴,项目并网价格执行该省燃煤发电基准价(平价),以推动项目开发由补贴向平价平稳过渡。

舒杰指出,目前陆上风电已基本实现火电发电侧平价,随着海上风电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技术进步,海上风电还有较大的降本空间。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预计,未来3年内,海上风电有望实现平价上网。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到“十四五”末,部分地区度电成本可降到3毛钱,EPC(工程总承包)造价可降至10000元/千瓦以内。

需要指出的是,当实现大规模的安装容量后,现有的电网也需要满足高渗透的大规模风电的接入。“因为可再生能源最大的特点是间歇性,发电功率是波动的,传统电网只能承受一定范围内的波动。”舒杰指出。

海上风电的接入和消纳,对于传统电力系统是一个新挑战。

“可再生能源发电越多,越需要做到尽发尽用,才能确保越好收益。海上风电更是这样,当达到一定发电规模后,电网如果没有相应的消纳配套技术措施,不能尽发尽用,就会带来投资损失。”舒杰表示。

不过,在刘寒秋看来,海上风电接入电网不是一个特别难解决的技术。“当风力发电发出来电量较少时,可以通过燃气发电来进行调峰,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因为我国能源需求较大,能以煤炭、燃气还有核电综合推进。”

此外,储能技术也成为解决海上风电不稳定的一个突破口。“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加快发展储能技术,目的是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当中就包括氢能。作为二次能源,氢能相当于一个“充电宝”。简而言之,就是海上风电转化为氢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再将氢能转化为其他能源。今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

按照规划,我国明确将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为更好服务海上风电发展,广东电网专门成立了海上风电服务中心,加快配套电网接入工程建设,全额消纳风电等清洁能源。广东电网公司还表示,将继续探索推进海上风电配置储能、风火打捆等试点工作研究与落地,积极服务和支持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和全额消纳,确保满足海上风电项目并网运行。

另外,抽水储能也是重点探索方向,例如在阳江市阳西县,目前已经建立一个差不多30万千瓦的抽水储能电站。刘寒秋说:“抽水蓄能与制氢相比,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发电也会相对更加稳定一些。”

标签: 海上风电 可再生能源 华润电力

上一篇:核酸、抗原检测双管齐下:上海快速筛查近2千万人后如何遏制疫情蔓延? 硅片“新势力”京运通去年净利润大增 持续盈利的“好日子”还能维持多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