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近期,跨国药企高管转向本土创新药企再次引发关注。
4月1日,原赛诺菲中国首席市场官周游履职基石药业,出任大中华区总经理兼公司商业部负责人,负责产品商业化工作;3月31日,原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负责人和辉瑞创新医疗中国区负责人吴琨履职箕星药业,担任首席商务官,负责制定箕星的商业化战略,建立卓越营销团队,以推动公司持续增长的产品组合的商业化进程。
此前3月中旬,再鼎医药也发布公告,任命曾在礼来负责财务、公司战略、业务拓展、风险投资和全球业务服务运营的乔什·斯迈利(Josh Smiley)为首席运营官;先声药业宣布任命前SciNeuro高级副总裁Danny Chen为集团高级副总裁。而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共有12家内资药企引入海外高端人才。其中,任命首席医学官6位;首席财务官、开发官、运营官各1位;商务拓展负责人1位;以及副总裁及总裁级别2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本土企业包括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康宁杰瑞等。
对此趋势,有业内人士研判认为:跨国药企在华布局似乎陷入了瓶颈期。未来十年,最好的医疗健康产业机会在中国,中国本土创新生物医药将迎来发展新机遇,进入爆发式增长,或将诞生世界级的创新疗法与生物医药公司。
跨国药企高管流动常态化跨国药企的高管变动并非这两年才开始,很多身居高位的领导层人物自2018年以来,就频频出现离职,选择加入创新药企开启新的人生。如此操作也从侧面说明,跨国药企在华发展进入瓶颈亟待破局,反之,本土创新药企正在崛起,吸引着更多医药圈的高级管理人才加入。
作为在中国市场最成功的跨国药企之一、也是最本土化的跨国药企阿斯利康,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开始阿斯利康就已有9位高管出走,包括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事业部负责人朱彤;阿斯利康中国及县市场负责人何树真;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事业部总经理殷敏;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及县业务部负责人杜浩晨等。
针对这一现象,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药企人事变动消息频出,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的医药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转型阵痛期,广大药企特别是跨国药企为了应对更多挑战,相应的业务调整也在变得越加频繁,与此同时高管变动也就成为了常态。
特别是在近年我国集采、医保谈判等医改政策推进速度及强度不断超出预期,其背后核心逻辑是鼓励创新,提高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优化医保支出。医保控费常态化趋势已定,商业保险前景仍不甚明朗,中国处方药医保支出“腾笼换鸟”蓄势待发。
其实,在跨国药企高管流动情况来看,他们的任职公司也大多以本土创新药企为主,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本土创新药企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正如此前离开辉瑞加入百济神州的吴晓滨博士所言,中国在创新领域各种条件已经开始成熟,立足于中国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无论是人才、资本、政策还是市场需求,都在预示着,中国的创新研发正在步入收获期。
此前,药明生物高级副总裁兼药明合联CEO李锦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采访时表示,在本土创新企业整体发展迭代速度较快的情况下,管理层以及外界对其期待自然更高,这对于掌舵者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才和创新两方面。
“首先,虽然当前中国生物制药人的环境与十年以前已经很不一样,以抗体偶联药物研发领域为例,因为偶联药物在国内发展时间还不长,市场上这方面人才还是非常稀缺;其次,就是偶联技术本身也在快速迭代,这对提供服务的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并要求公司在扩建和扩产的同时得具有前瞻性,能够预判未来发展方向。”李锦才说。
对于关键人才保留成功经验,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公司核心员工是在公司里表现最好的前40%员工和管理人员,2021年药明生物关键人才保留率93.7%,人才流失率不足7%,在国内大环境下这个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最主要的是药明生物为员工提供的不光是薪酬待遇,还有发展机会,员工能够在药明生物平台上学到很多经验。最近几年公司的PROUD文化也让大家在公司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这几年我们还看到有管理层出去又回来的。”陈智胜说。
本土创新药企崛起补充市场不过,在跨国药企人才流向本土药企助力企业发展之时,也存在一定方面的挑战。据IQVIA 艾昆纬中国企业战略负责人徐莹分析认为,从产业结构和临床需求来看,中国医药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新药研发与全球差距正逐步缩小,但靶点扎堆、适应症集中等问题仍然存在。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本土药企主要聚焦两大方向:
一是参与全球竞争的First-in-Class的企业。其国际化定位高瞻远瞩,而短期内仍将曲折前行。这类企业将引领中国生物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及创新突破;
二是中国优质Me-better龙头企业。这类企业立足中国市场,短期以规模取胜,中长期逐步向创新转型。他们将是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主要贡献者。与此同时,外资药企不断地将新药引入中国市场,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也将加速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升级。未来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此外,不可否认,与全球医药市场相比,中国医药市场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以生物药为例,过去十年,全球生物药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两位数,相较小分子药物,市场份额显著提高。虽然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在2019年首次突破千亿人民币,但2020年总体市场占比仅14%,远低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
IQVIA Biotech中国区负责人刘群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创新药企要想打通全球化发展路径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布局要早,在初创期可以借助外包等方式有效提升研发效率;二是从商业化角度来说,为了在更广阔的市场推广产品,需要与各类上下游合作伙伴积极开展战略合作;三是,要注重人才队伍的搭建,尤其是国际性人才。
根据IQVIA统计,从产品布局上,目前,中国创新生物药主要集中在肿瘤、风湿免疫、糖尿病等疾病领域,目前中国肿瘤生物药增长尤为迅速,年复合增长率超30%。对比美国,中国各个疾病领域中生物药销售占比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临床试验适应症分布来看,中国创新药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肿瘤,与全球整体趋势相同。但由于人种、生活习惯的差异,中国人种的疾病谱与欧美人种存在差异,符合中国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正在推动越来越多“In China for China”的研发。
基于此,徐莹指出,随着医改深化、新药研发加速迭代、海外专业人才回流、资本支持充足,“十四五”期间中国医药市场将持续升级并分化。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的临床需求,具有超强渠道优势、一体化供应链及成本管控能力的企业将通过产品引入,快速提升市场份额,百亿俱乐部企业将强者愈强。另一方面,In China for global 的中国创新药企需要从“泛泛创新1.0”向“精选优质创新2.0”迈进,在逐步完善的中国生物医药研发生态里,寻求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
“在竞争加剧的当下,回归创新本源、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差异化创新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旋律。展望未来,中国政府将持续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医药创新发展充满信心。”徐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