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医美不是“万能”:消费者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求美观”?2022-04-07 19:09:09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武瑛港 北京报道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江苏省消费投诉与舆情分析》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江苏省消保委组织收到有关医美投诉达589件。

2022年3月,镇江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镇江市医美行业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行业还存在医美机构超审批项目经营、医师缺乏职业资格、唆使消费者借贷等乱象。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促进医疗机构和上游企业合规,如何科学引导消费者或许也是重要问题。上述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并不清楚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区别,尽管对行业如此不了解,也仍有69%的受访者有过美容整形的想法。

北京医美镜医疗美容争议研究与调解中心主任茹小山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医美行业的消费者教育还不够系统和完整,需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求美观”,同时加强正品药械宣传,借消费者一双明辨真伪的“慧眼”。

“还要引导求美者合理维权,因为‘美’来源于主观认知,没有客观统一标准,因此往往容易引发纠纷。出现纠纷后,求美者要采取合理方式维权,如协商、申请行政调解、第三方公益性调解组织调解等,千万不能采取‘打砸式’,‘吵闹式’方式维权,这样可能会使自己从‘有理’变为‘无理’。”茹小山说道。

求美者自我保护的五个方法

部分消费者似乎存在忽视医美机构的正规与否,以及不清楚如何查询产品是否正规的问题。

茹小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求美者忽视医美机构的正规与否,分为“疏忽大意的忽视”和“故意而为的忽视”。

目前各地区卫生健康部门在官网上对当地医美机构和执业医生都建立了便捷的查询通道,但很多求美者手术前可能疏忽大意,没有主动查询;还有部分求美者贪图便宜或轻信朋友,在所谓“医美工作室”或宾馆内、住宅内完成医美项目,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故意而为的忽视行为。

另外部分求美者不知道如何查询辨别产品的正规与否。茹小山表示,求美者对药械的合法化诉求是一如既往、一成不变的,因为药械是否正规直接决定诊疗效果和风险。

“而各类医美药械产品日益丰富,例如目前市场上合法的玻尿酸产品有超过30种。但是每家医美机构使用的产品各不相同,很多时候求美者无从辨别,也没有便捷方式查询,这就需要上游药械厂商、行业组织积极努力,建立一条便捷查询通道。”茹小山说道。

据了解,目前已有部分医美机构和上游厂商开始公示产品信息及合规使用的机构信息,推动药品和器械正品渠道的信息溯源,通过扫码验真等方式,方便公众快速查询和监督。

另外,结合在医美镜中心多年处理医美纠纷案件的实践,茹小山建议求美者从以下五个方面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一,保存诊疗缴费单据、转账记录等消费凭证。

第二,保存电话录音、微信聊天等记录。求美者要注意留存相关信息,至少保存2年以上,不要轻易删减,同时合理保留手机等信息载体,更换手机时要注意相关信息的留存。

第三,对术前、术中、术后要进行自拍照片和视频,并妥善留存。求美者对手术部位要进行多频次、多角度的照片及视频存档,不能因为医疗机构拍照存档而放弃自身存档。

因为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规则,消费者在诉讼维权中要承担举证责任,否则要承担举证不利的法律后果。

第四,求美者一旦出现不良损害后果,一定要第一时间到三甲公立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详细检查,并留存检查记录、化验单据、病历文书等资料。

第五,建议求美者术前尽量购买“医美消费者险”。作为风险化解的最佳方式,医美保险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目前医美消费者险已在推广,逐步成为广大求美者抵御手术风险的有效方式。

医美不是“万能”,要树立正确的“求美观”

除了如何保护自己,部分求美者似乎对整形美容手术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

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曾表示,在部分求美者眼中,只要接受一台小小的手术就能使人的容貌发生质的改变,这是再贵的护肤品和化妆品都无法比拟的“魔法”。

例如认为只要接受双眼皮手术,就能立刻拥有一双妩媚灵动的大眼睛;只要接受吸脂手术,就能立刻拥有火辣的身材;甚至只要接受肉毒素注射,就能立刻拥有一张精致的面庞。

但是整形美容手术的本质是外科手术,是手术便有创伤,往往风险与机遇并存。但大众对整形手术的认识不足,通常将整形医生的角色定义为“变美魔术师”,对整形手术抱有一定幻想。另外还有部分求美者存在较强的求职、求偶等目的。

茹小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求美观”很重要,因为医美属于医疗范畴,具有一定诊疗风险,因此对医美诊疗结果要有一定的“宽容”心态,不能过分苛责。同时医美只是帮助消费者进行容貌上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场、家庭、生活、爱情等问题。

面对此问题,医生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茹小山进一步指出,求美者与治疗医生作为诊疗行为的直接相对方,二者在专业知识角度存在严重不对称,求美者对手术项目的了解并不系统、也不全面,很多时候仅限于基本浅层认知。

“但医疗美容是消费行为,以消费者满意为根本衡量标准,医生作为专业人员,术前应当与求美者进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求美者心态、求美诉求、求美目的,并应该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履行术前告知义务,做好求美者心理疏导,要努力使医生与消费者达到同频互信,才能保证手术结果获得双方满意,而不能站在优势地位上,主动替消费者进行抉择。”茹小山说道。

另外部分求美者似乎还存在“过度整形”的问题,即“不美的人想要变美,变美的人想要更美”。

有研究显示,通常只要接受过一次整形美容手术,使容貌得到改善,部分求美者就会考虑再次手术,使原手术部位变得更加精致,或者改变自身其他不满意的部位,进而不断接受手术,不断挑剔自己的外貌,再不断寻求新的可以改变的目标,难以停止。

对此现象,茹小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医美领域,“过度整形”的说法并不科学,甚至不当,因为医美属于消费行为,是选择一次消费还是多次消费,决定权在求美者自己。同时因为“美”没有统一标准,部分人认为是“过度整形”,但对求美者自身而言可能属于“合理改善”。

“诚然,一次蝶变之美,可能会给求美者带来额外人生‘收益’,激发再次求美的热情,但整形美容毕竟是医疗行为,存在一定的诊疗风险,求美者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做好心理建设,不要盲目求美。”茹小山说道。

标签: 整形美容 医疗美容 消费行为

上一篇:腾讯旗下企鹅电竞宣布退市,6月7日终止运营 疫情“钳制”部分硅片产能 光伏产业链上游再临供应不足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