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0日,纷纷扰扰的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进行了投票。根据对97%选票的统计显示,现任总统马克龙以27.6%名列榜首,国民联盟候选人勒庞以23.41%紧追在后,左翼“不屈法国”党梅朗雄以21.95%惜败出局,其他候选人皆不到10%。继2017年总统大选之后,马克龙和勒庞在总统第二轮选举中再度狭路相逢。虽然此次选举的决赛阶段复制了上次选举的对手格局,但一轮投票的结果较之上次仍有明显变化。
首先,传统左右大党在中央选举中得票再度大幅缩水,甚至有泡沫化趋势。在2017年选举时,共和党的菲永与社会党的哈蒙分获20%和6%的选票,名列第三和第五名。虽然在2021年的大区选举中两党基本稳住了基层实力,但此次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佩克雷斯和社会党候选人伊达尔戈仅获4%和1%的选票,再度显示了在中央层面选民对两党的唾弃以及两党缺乏政治明星的困境,伊达尔戈作为首都巴黎市长却只拿到1%的选票更是选举史上所罕见。两党在总统选举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料将拖累其在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中的表现。中央和地方分别由新政党和传统政党掌控的局面有望在法国得到进一步稳固。其次,从政党左右光谱来看,不屈法国党逐渐取代社会党成为左翼盟主,泽穆尔则占据了勒庞向右翼靠拢之后所空出来的极右翼板块,马克龙的共和国前进党成为中间派(包括中左和中右)选民的归宿。
第三,从对俄美的关系看,尽管俄方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立场有所转变,但勒庞、梅朗雄以及泽穆尔仍长期被认为属于友俄人士,三者得票率相加已经超过投票选民的半数,加之三者对欧盟和北约的态度,第一轮选举结果显示了法国政治中强大的战略自主派力量。另外,从选票流向来看,俄乌冲突无疑增加了马克龙的获胜几率。冲突爆发后,选民基于安全考虑而更为策略性地支持现任者,加之缺乏清晰政策和鲜明立场,大量共和党候选人佩克雷斯的支持者分别转向马克龙和勒庞,造成了选举最后阶段马克龙和勒庞的民调上升而佩克雷斯则惨淡收场。
在马克龙和勒庞进入第二轮选举已成定局之时,决胜局的结果自然成为众所瞩目。本次二轮选举的结果之意义除了本国政治变动之外,俄乌冲突的背景更为本次选举的结果增加了国际关系的意义。在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两位友俄派领导人大比分连任之后,作为欧盟双核心之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的法国的走向,更让集体对抗俄罗斯的西方集团紧张起来。如果是更为友俄的勒庞获胜,即使她不会如宣称般退出北约而转向俄罗斯,西方集体制裁机制出现重大破口也是意料中事。由于选后二人对决民调尚待时间做出,从此前的民调来看,马克龙单挑勒庞的领先度在10%以内,马克龙并无绝对胜算。
造成此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法国政治整体氛围转右,右翼选民达60%~65%之间(其中极右翼约占一半),左翼选民则减少到35%至40%之间,这使得分散的左翼政党连进入第二轮都成问题,而勒庞只需要拉到约一半的中右翼选民即足以过半。其次,勒庞近年来逐渐向主流右翼靠拢,更为极右的泽穆尔的出现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勒庞在部分选民的意识中祛除了“极右”色彩(“同行的衬托”),成为“可以接受的右翼”。最后,同为反建制派,勒庞和左派的梅朗雄在政策和路线上有颇多相似之处,当梅朗雄出局之后,这部分反建制派势力将聚集在勒庞的旗下反对代表建制势力的马克龙,这使得勒庞获得极左派选民的支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以想象到的是,马克龙和勒庞之间的紧绷局面使得此次选举的结果仍在未定之天,另一方面,建制派力量或许也将团结起来对勒庞进行全方位围堵,避免其最终胜出。
(作者系德国汉堡大学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