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对话上海方舱首台手术医生:“可能有风险,但我的选择是对的”2022-04-13 16:10:33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上海十院战疫医疗队圆满完成第一阶段支援任务(上海十院供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植文 上海报道

4月11日,这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丛锐军医生支援吴淞码头方舱的第三天,此前他已经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支援了十余天。

早晨八点,他从晚班同事手中交接过工作,开始他六个小时的值班。但是,他没有想到,三个小时后,他将在这里为一位病人做方舱隔离点内的首台手术。

事实上,在方舱里,他们的主要角色并不是骨科医生,而是临时隔离点的医务人员,做好隔离处置才是他目前的主要职责,在方舱里做外科手术不属于他当前的工作范围。

“其实在压迫止血后我最该做的事是填转运单,把病人转运到医院,这是在方舱内医疗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的最佳处理模式,也不用承担额外不必要的风险,但这位患者压迫有血管损伤,压迫止血技术不能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疫情期间转运需要时间,考虑到如果不及时救治老先生,可能在转运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当时,也没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只觉得我该这样做。”

尽管丛锐军可以只填单转运病人,但他选择了担当。

搭建临时手术室

中午十一点,一声撞击声,使吴淞码头方舱二楼的气氛变得紧张了起来。

67岁的孙先生起床后,因为起身太猛,走到离床位不远处的洗漱台时,突然眼前一黑,俯身倒向金属洗手池,额头划出了一道10多厘米长的伤口,一时间血流不止,吓坏了旁边的患者们。

丛锐军和护士们迅速赶到现场,顾不上血液传播病毒的风险,冲上去用毛巾给孙老先生做压迫止血。将孙老先生慢慢扶起坐到椅子上后,并询问情况,“当时我们不知道他是因为体位性低血压摔倒的,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例如发生了脑梗等问题。他有没有摔出骨折,这些问题我都要跟他去沟通。”

在判断老人系体位性低血压造成的一过性黑矇摔伤,明确了生命体征较为安全后,伤口的处理成了当务之急。

但眼下又存在两大难题。吴淞码头方舱作为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分为上下两层,孙老先生所在的二楼没有清创缝合条件,唯有一楼的急救室可以提供进行手术清创的空间,但急救室内并没有任何手术所需要的环境、器械和物资,并不具备手术条件。

同时,由于方舱由码头候船室改建而成,电梯较小,转运床进不去。怎样把病人转运到一楼呢?

很快,医护人员分成两队,一队继续观察老先生病情,准备转运患者,丛锐军带领护士孙家君等人,在一楼急救室展开舱内清创手术的准备。先是用隔离点内现有的含氯消毒液全面地喷洒擦拭消毒,并用床单,架子,抢救平车,抢救台,除颤仪等仪器设备搭建临时手术室,确保相对无菌环境。

临时搭建的手术室内无菌换药设备缺失,专用缝合包缺失,现场备用的酒精碘伏等消毒设备也有限。医疗队的同志们使用灌装酒精棉球、静脉切开包等物资,替代专用器械和消毒设备。抗疫医疗队黄建华队长通过吴淞医院抗疫指挥部,协调无菌材料及清创缝合用品。不到半小时,临时手术室搭建完成,相应的器械也凑齐了。

与此同时,另一队医护通过轮椅把患者从二楼转运到一楼。

手术室内原本的光线环境

在密闭环境里,几分钟的时间,水雾笼罩了丛锐军的面罩,加上无影灯的缺失,手术再次遇到了困难,看不清器械便难以缝合,于是护士们向患者借来手机用闪光灯在旁边照射,增加亮度。在简陋的环境里,丛医生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判断,很快找到了出血点,快速结扎,彻底清创,迅速完成手术。

负重前行

丛锐军在方舱(受访者供图)

采访丛锐军的时间是下午三点,他两点刚刚从方舱下班脱去防护服,回到酒店,还没来得及吃饭。

“穿要几分钟,脱也要几分钟,一脱一穿十几分钟过去,我们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脱,否则一起值班的医生承担的压力会非常大,所以大家都尽量坚持。”也因为穿着防护服不方便上卫生间,只能使用成人纸尿裤,谈及此事他很尴尬地笑笑,“好像很难以启齿,但是就是这样。”

目前,他所在的吴淞码头方舱有两个隔离舱,共有将近1400位轻症或无症状患者。

一天24小时,医护人员4个班次进行轮班,每个班次有2位医生和12位护士负责一个舱,医护资源相对紧缺,“我们现在大概有将近1/3的医生正在休整,马上要开另外一个方舱,所以排班还是挺密的,节奏也挺紧的。”由于医护人员有限,舱内的工作也充满挑战。

招募志愿者发放餐食

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举例,护士每天需要给上百号的病人发放三餐,同时还有核酸检测、查房等工作必须要进行。因此,团队摸索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我们在舱内招募了一些志愿者,组织起来分区分片发放食物,这样基本上不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食物的发放,大家都能吃上热饭,也能减少病人间因吃饭问题引起的小摩擦。”

同时,在丛锐军的朋友圈里,有不少医学科普小常识的视频,关于缓解焦虑,关于睡眠困难,关于老年防跌倒等问题,也同步在方舱隔离点里播放。“我们不希望患者过多地焦虑自己的病情,如果能将他们的恐惧和压力疏导好,能跟他成为朋友的话,他们会愿意成为很好的志愿者,能带来很大的帮助。”

丛锐军的爱人是一名影像科医生,目前也在一线工作,家里只有70多岁的老母亲和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当谈到这个问题时,丛锐军的声音开始微微颤抖,“不敢去想,老想着的话就干不下去了,只能希望他们好好呆在家里,至于家里真实情况怎么样,也只敢发个短信问一问,母亲每天都说好好好,什么都好。我也不敢打电话,怕过多去想,其实有时候也是一种逃避吧。这个摔倒的病人比我妈妈年纪还小,我妈妈也要下楼做核酸,如果不小心摔了一跤,会怎么样,有没有人来扶她,小孩还那么小。”

说到这里,丛锐军流泪了,他一再表示歉意,并提议换个话题。短暂的休整后,他透露,除了方舱里的工作,还需要做一些消杀测试等工作。半小时后,他就要出发前往一家接触过阳性的宾馆进行采样和消杀。

但他表示,会一直在方舱支援,“既然选择了当医生这条路,肯定会坚持下去的。尽管喜忧参半,但可能还是喜多一点。大家都是在负重前行,反正一定能走过去的。”在他的朋友圈里,转发了医院同事夫妻两人同上战疫一线的故事,他写道,“抗疫的战场上从来都不缺乏浪漫的,这是一对现实中的爱人、夫妻,也是抗疫战场上最浪漫的CP,谁说抗疫战场只能有大爱,不能有小爱,为了不负祖国不负卿,他们执子之手共赴抗疫前线。”

标签: 吴淞码头 医护人员 消毒设备

上一篇:大佬也看错了?芒格大手笔减持阿里!“中国巴菲特”持续补充腾讯…机构预计互联网行业基本面有望改善 刚刚,中纪委罕见发声,事关股市!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