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新版北京市新增产业禁限目录:聚焦“双碳”目标,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2022-03-15 20:44:25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近日,《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正式印发。这是北京治理“大城市病”、促进减量提质、推动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

与此前相比,修订后的《目录》主要内容包括锚定“双碳”目标,强化生态环保;关注民生便利,对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予以支持;加强产业引导,助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录》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为了“瘦身健体”,推动首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旨在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与疏解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性制造和污染企业等存量调整措施紧密结合,共同助力北京转型发展,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聚焦绿色发展,禁止新增火电

《目录》实施七年多以来,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从严调控的采矿、制造、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下降,占比从2013年的25.3%下降至2020年的21%,助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20年9月,中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据人民日报报道,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碳排放已达峰值,此后呈稳步下降趋势。目前北京市已率先排出碳中和时间表,形成碳中和示范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京实现“双碳”目标仍面临一定压力,但整体压力不大。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城市,北京近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效果显著,万元GDP能耗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经过多年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优化,北京具备较好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基础。另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下,北京与周边地区在环境方面进行协同联动等,也有助于北京绿色发展。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叶堂林认为,北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其中最核心的是能源的绿色转型,在提高新能源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新能源成本,逐步替代原有化石能源。为促进能源结构变革,北京一方面逐步向周边转移高碳排放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和利用周边地区的新能源资源。

另外,要走低碳发展之路,叶堂林认为,还要对传统产业实施节能降碳优惠目录;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在商贸流通领域和信息服务领域推出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发展一体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增加对区域环境的支持力度,植树造林,建立碳汇产业;对现有空气中的碳进行捕捉和封存等。

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之一,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碳排放稳中有降,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绿色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为助力北京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导新增产业和功能发展更加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目录》在全市层面由原禁止新增燃煤火力发电、燃气热电联产调整为禁止新增火力发电、热电联产(保障城市应急备用、调峰和基本运行除外)。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目录》关注民生便利,对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予以支持。

具体来看,为适应传统商圈改造、新业态发展和便民服务需求,对核心区、城四区、城市副中心餐饮业措施进行调整。为方便市民收寄快递,进一步细化快递服务业措施,对智能快件箱和快递服务站运营企业予以支持。此外,结合疫情防控等应急保障需要,进一步明确《目录》不适用于“应急保障项目”。

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21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32889.6亿元,增长5.7%,占北京GDP比重为81.7%。

陈耀表示,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制造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在提振实体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叶堂林指出,北京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为北京本地、北京周边甚至全国的制造业提供相应服务。北京未来仍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容量,但相较而言,生活性服务业的增速或更快。需要强调的是,未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都要向高端化转型。

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巩固现代服务业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叶堂林指出,发展高端制造业或者先进制造业需要与科技创新密切联系,以及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联系。

《目录》衔接落实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规划政策,引导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如制造业相关措施中,增加对氢能、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配套制造等细分支持。对数据中心的管理,不再单纯依据PUE值,而是综合考量业务功能、能耗、水耗等因素,引导数据中心分区分类梯度布局、统筹发展。

叶林堂表示,拓展新领域也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方式之一。一方面,数字技术、5G、北斗导航等技术需要高端装备提供应用;另一方面,应用这些新技术也能为高端制造业提供发展新方向。

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叶堂林指出,目前北京很多科技成果最终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落地转化,要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带动北京本土产业和周边产业发展,就要聚焦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将制造加工等环节布局到北京周边,更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陈耀认为,北京要更好地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需要具备一定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基础,为科技创新应用提供支撑。另外,强化企业在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建立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体系,推动相关支持政策落地落实等也是提高成果转化率,更好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方向。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 科技创新

上一篇:头部猪企们艰难自救:去年巨亏超400亿元 2022年一般债额度占比创新低,地方债结构如何调整?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