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评论丨马克龙成功连任,但法国的经济社会矛盾仍然难解2022-04-26 18:57:43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陈永杰(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

马克龙在法国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中以58.5%的得票率顺利连任了,这让很多欧陆精英再次舒了一口气。对于为经济社会议题而国内争议声音不断、各族群价值观冲突逾显严重的法国而言,二十年来首次出现在任总统连任,当然值得欣慰:毕竟能少一点折腾肯定是好的。

但值得正视的是,马克龙的对手玛丽娜·勒庞这次拿到了接近41.5%的得票率,就爱丽舍宫而言仍是缘悭一面,但对于她的阵营而言,这却的确是所谓的“胜利”:五年前她的得票率只有34%,20年前她父亲老勒庞更只有17%。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第二轮投票的得票率,有一成左右投给玛丽娜·勒庞的选民只是因为不想要马克龙而“无奈”甚至“含泪”地策略性投给她的。但马克龙何尝不是也有一批支持者是因为不想要玛丽娜·勒庞而策略性投给他呢?正视这个现实很重要:二十年来一直被主流媒体标签为“极右翼”的阵营,从不足两成的支持度发展到逾四成,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一股法兰西的主流政治势力。

如果把这种两方阵营中“无奈”甚至“含泪”地策略性投票的结构放在选举机制中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欧美社会的选举制度以不同方式鼓励妥协的设计原意,但也可以看出这种妥协的极限已逼近对决边缘,未来的剧烈钟摇只是时间问题。

比较一下英美与法国的选举制度就可以看出这种明显的差异。英国大选行胜者全取(first-past-the-post)制,通常不是右翼保守党胜就是左翼工党赢,但胜出的一方通常只有三四成的得票率,经常拿到近两成选票的第三党自由民主党仅有过一次参与联合政府的机会。美国总统选举每次都很多人报名,但选民多数只会投共和党或民主党,两党主战场聚焦于一两成的中间选民。

区别于英美的一决胜负,法国最主要的不同是有两轮投票。第一轮投票大家就投自己偏好的首选就好了,次轮的考虑更多是让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当选。有人这样比喻:第一轮凭心,第二轮用脑。

因此,对于法国的头面政治人物而言,他们只需要争取成为极端者“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次佳选项即可。法国总统选举有逾七成的投票率,马克龙得到近六成选票,看上去就是大胜。事实上将在6月开始的国会选举,一般认为马克龙也有较大的可能维持国会多数。但是,法国的主要矛盾是否就可以迎刃而解呢?

玛丽娜·勒庞的逾四成得票率说明,答案是否定的。马克龙在政坛横空出世,与其说是他英雄造时势,不如说是时势造英雄。马克龙似乎是瓦解了法国的中左与中右大党,吸纳了它们的大部分支持者。但若细看法国各级选举可知,这些大党仅仅只是退出了总统选举这个层级,它们仍然主导基层选举。奥朗德的社会党还在,脱胎自人民运动联盟的共和党仍是第二大党。从选举政治的角度看,基层议会更多是基于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经济议题,总统选举则是涵盖了价值观之争。逻辑上,一种价值观取得执政地位,与之呼应的社会经济政策才能顺势导出,方可有效执行。

法国是最响亮地提出多元主义的欧洲国家。当中,移民融入问题是核心。历史上,多元主义的理想之所以在标榜共和精神的法国得以实现,与法兰西帝国在殖民地实行同化政策有莫大的关系。先同化了,再移入本土当法国公民,这时谈多元当然对本土无害。但现在,法兰西帝国的版图和影响均已远去,多元主义也许反而变成了移民拒绝融入的理由。

老勒庞拿这个说事,法国人显然觉得不体面,狭隘民族主义在与多元主义的价值观之争中在公开场合必然败下阵来。玛丽娜·勒庞于是用了很多年慢慢为这个对决混进了次一层级的社会经济议题,突出物价和就业这些很现实的问题。现实主义对多元主义,逐渐就有了今天的“四六比”。

马克龙代表的原法国主流政治精英都是多元主义的支持者,他们在总统选举层级“共推”马克龙,只是让渡议题立场来维护更重要的价值观主题。但如果马克龙不正视法式多元主义在本土已经举步维艰的现实,他自己可能以两次击败玛丽娜·勒庞而青史留名,但五年后对方的四成支持进一步涨至五成将是难以挽回的必然趋势。

法国的政治光谱已经改变了,法国以往的中左与中右,现在都成了实质上的主流左翼,以往的被标签为“极右”的势力,已经在玛丽娜·勒庞领导下成长为主流右翼,这种左与右,才是当下与未来的法国政治范式。这是一种迟来的范式转移:一百年来从法兰西帝国到收缩为民族国家的法国,疆域版图的变化始终会带来政治范式的变化。法国人或许需要认真思考怎样体面而务实地适应这种变化。

标签: 多元主义 的社会经济 法兰西帝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