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 正文

世界资讯:对个人信息“诉前保全”重庆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2022-07-22 21:05:24 | 来源:21经济网 | 查看: | 评论: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北京报道

个人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码、通信记录、行踪轨迹信息、财产信息……数字时代,这些个人信息很可能在无形中被泄露、流转买卖、交易。如何守住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是极为重要的命题。


(资料图)

最近,经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申请,重庆市第一中级法院作出了一份特殊的公益保护诉讼裁定,对个人信息进行“诉前保全”:冻结了1200余个被非法使用的联通手机号码。

“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中,为防止公益损害扩大,有效保护众多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充分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申请人民法院及时采取司法保护措施,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四部主任刘昌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为防止司法“真空期”公益损害扩大 创新提出诉前保全

2018年底至2021年期间,谷某在市内非法大量收购、收集以他人名义登记的联通手机卡,并在电话卡户主不知情下,非法将其号码及接收的8万余条短信验证码售出,已查实的非法获利共计26万余元。案发后,公安机关在谷某住处现场查获非本人实名的联通电话卡1200余张。

今年4月6日,经大足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大足区法院认定谷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三年六个月,罚金45万元,并追缴违法所得。

尽管这起刑事案件告一段落,但1200多张电话卡后是1200多位个人和可能关联的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法律关系,社会影响极大。为维护1200余公民的个人信息权益和社会公益,重庆市检察院一分院决定作为社会公益的代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刘昌强表示,依照现行法律规定,虽然被告已承担刑事责任,但不影响继续追究其民事侵权责任。被告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且通过网络引发放大持续侵权隐患,极易催生网络违法犯罪。被告的违法行为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尚未承担民事侵权责任,故检察机关可以公益代表人身份继续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检察机关还建议执行个人信息“诉前保全”。诉前保全,通常指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法院申请,由法院所采取的一种财产保全措施。

司法实践中,诉前保全多见于有形财产保全,对个人信息适用诉前保全的案例并不多。

本案中,虽然1200多张涉案电话卡实体卡已被公安机关查获、扣押,但这批号码仍可使用,其在网络平台注册的账号仍在运行,在这段“真空期”依然有刷单、洗钱、诈骗、涉黄、涉毒风险,如果等到司法程序走完再去挽回损失,后果难以预估。

据刘昌强介绍,在检察机关提出通过采取保全措施防止损害扩大的思路后,与法院就保全的必要性、范围、方式(可执行性)等进行了充分沟通,共同通过司法履职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经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申请,市第一中级法院作出公益保护诉讼裁定,要求中国联通重庆分公司协助,立即冻结1200余个被非法使用的联通手机号码。

“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中,为防止公益损害扩大,有效保护众多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充分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申请人民法院及时采取司法保护措施,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刘昌强表示。

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定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检察公益诉讼又一个新的法定领域。

最高检专门下发《关于贯彻执行个人信息保护法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通知》,规范相关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切实履行好公益诉讼检察的法定职责。

据了解2021年,检察机关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00余件,同比上升近3倍。各地检察机关也聚焦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公益诉讼。

去年8月,重庆市检察院与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信管理局、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协同治理工作的意见》,形成App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整改180余款问题App。

不过作为新领域,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仍存在不少难点。刘昌强指出,该领域案件办理难点包括,侵权对象的确定,损害的量化,以及如何确定合法、合理、且具有可执行性的诉求等。前者涉及是否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决定着检察公益诉讼的履职边界问题;后者涉及检察机关诉求的准确性,能否最大程度修复公益。

“检察机关需结合具体案情,通过听取专家意见、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对分歧问题,以法律为基本遵循,多方听取意见,争取在诉前达成共识,最大化地保护公益。”他说。

标签: 个人信息 公益诉讼 诉前保全

上一篇: 下一篇: